■ 陈志武
如何让孩子在将来全球化的环境中更游刃有余?笔者认为,不妨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识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
首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初一之前没有考试,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会有科学、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
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球化”,都不会有问题。
思辨能力的训练始于幼儿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
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在我女儿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
从小学开始做“项目”
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内容,一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这很有意思,与品牌和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
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开端。
(作者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