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网友开展了一次“出租孝心”的街头宣传活动,希望能够借此破题“中年空巢”现象。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莫兰
“小鹰起飞了,这个家就成了空巢。”这是一位45岁中年妈妈的微博签名。提起“空巢”,许多人会以为这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大多接近或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期”相对较短。然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不少为人父母者刚过不惑之年就加入了“空巢”行列,“中年空巢家庭”日益增多。
有研究预测,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家庭结构不断向“三口之家”的模式发展,导致四五十岁的“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10年其所占比例更可达到90%。无怪乎有人惊呼:“新空巢时代”已经来临!
求学、就业、结婚成三大主因
10年前,18岁的小新就踩着姐姐的人生轨迹,离开湖北农村老家到北京求学。不惑之年的父母从此进入了“空巢”状态,一空就是10年。小新与姐姐约定,每人每周至少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每年寒暑假必须回家。毕业后,两个人都留京工作,姐姐还成了家,就只能每年回去一次。
近几年,父母年龄大了,不能做太多农活儿,健康状况又有些下降,开始后悔当初把一双儿女都送出去。小新对此内疚不已,他希望早日接父母到身边来,但暂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只能多给父母打打电话,聊聊天。每次通电话,听到父母话语中的落寞和想念,他既难受又愧疚。
小新一家的情况在“新空巢家庭”中相当典型。
“‘新空巢’是中国经济发展及独生子女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一个自然现象。”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专家、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卢明生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要么是父母长时间离开子女到外地就业,要么是子女因求学、就业、结婚等离开父母,这些都有可能形成“中年空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震宇也注意到“新空巢”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家庭中比例越来越高。她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表示,“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此后,中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政策执行严厉,1980年后除了国家规定允许生二胎的少数特殊族群和家庭外,所出生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的逐渐成年,其外出读书、工作及成家立业的人数日益增多,使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空巢现象也逐渐呈现中年化的趋势,‘剩爸剩妈’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而在卢明生看来,“新空巢”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即便有两个乃至三个子女,待子女均到读大学年龄时,‘空巢’亦必然发生。包括一些孩子自愿或被父母要求去国外留学,甚至读中学、小学,其背后都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外地就业、结婚独立生活等造成的父母空巢则反映着其他方面的社会资源不均。”
从三口之家回归二人世界的考验
按照2007年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的推算,以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为25岁、男性为27岁为参照,假设初婚与初育平均间隔为两年,且这些夫妻的独生子女若18岁离家,那么,他们进入“中年空巢”期的平均年龄通常为45岁~47岁。如此一来,这类夫妻将提前近15年进入“空巢期”。如果按照预期寿命为80岁计算,他们将在“中年空巢”和“老年空巢”阶段生活35年左右。
在这漫长的35年期间,家庭结构及夫妻关系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从三口之家回归二人世界,“既可能给婚姻家庭带来挑战,也有可能带来机遇。”卢明生表示。
这种挑战和机遇更多地体现在如何重新审视调整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上。
独生女小夏19岁便出国留学,由于路途遥远、路费昂贵,每年只回一次家,因为中外学校放假时间的差异,有时候连春节都不能回国,只能通过网络视频与千里之外的父母“见面”。透过视频画面,她心酸地看到父母在大半年内便憔悴了不少,情绪一直很低落,40多岁的父亲竟然有了白发。
小夏的父母虽然都有工作,但家里突然就剩夫妻二人守着,情感上突如其来的巨大空白让他们一时难以填补,看哪都不顺眼,经常为了生活琐事争吵。之前小夏在家时要顾及她的感受,彼此还极力忍让,现在没了顾虑,就会与对方斤斤计较,谁也不让着谁,难免伤身伤神。
不过,这种情况在小夏的父母领养了一只小狗后有了改观。夫妻俩对待这只小狗就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小狗不是趴在床上、沙发上,就是在小夏父母的怀里。最好的狗粮、最好的玩具也应有尽有。恰恰是有了这“第四口人”,小夏父母的注意力转移了,心态渐渐好了起来,感情上有了寄托,生活有了乐趣,拌嘴还会有,但已经不像之前那样激烈频繁。
与小夏家的热战不同,刘女士的“空巢”生活冷得像冰窟一样。自打儿子去加拿大读书之后,她跟丈夫便形同陌路。他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各住各的屋,各吃各的饭,各看各的电视,各睡各的觉,彼此像两道平行线,完全没有交点。“孩子走了,黏合剂没有了。我根本不知道他几点回家,我们连合租都不如。”刘女士语气悲凉,“为这个离婚?好像也不至于。”
同样是各顾各的,黎先生却很享受这种状态。“以前都光顾着忙孩子了,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反正老夫老妻了,彼此一个眼神交流,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基本也就没什么话了。相互陪伴,却互不干扰,这样最好。”
也有些夫妻将这作为一个重新学习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契机,婚姻满意度反而提高了。
赵女士的经历就特别有代表性。儿子从13岁零一天起就赴新加坡留学,至今已经整整三个年头。当初她和丈夫强烈阻拦不让儿子走,设置了种种障碍,儿子却一边在背地里做了很多准备,一边极力抗争。斗争了半年,彼此关系剑拔弩张。
“我每次放学去接他,他一上车就提这个事,搞得我心里特别紧张,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的。最后我们终于让步,相信他一把,赌一把。刚走那几个月,我反而觉得松了一口气,放手反而维护了我们之间的亲情。要是再不放他走,家里要出事。”赵女士欣慰地说,“到国外后,所有担子都他自己担,我倒轻松了。现在他在加拿大上学,已经是学校里的小名人了。空巢让人感觉有点悲凉,好像很负面,但实际这个‘空’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些空间。”
孩子不在身边,赵女士跟丈夫更能积极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感情黏得更紧。他们几乎每天都一起去公园锻炼身体,丈夫如果去外地出差,她也愿意陪着去待两天。孩子有什么问题,两个人正好一起商量。
赵女士剖白了自己的心迹:“我向来认为,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孩子与你有血缘关系,是隔不开的;夫妻间没有血缘关系,更要两个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我为了守住我老公,守住这个家,没去国外陪读,对孩子来说有点残酷,但我一直认为孩子是迟早要离开我的,以后陪在我身边的是我老公。我不想成为为了孩子做出巨大牺牲的所谓的‘伟大的母亲’,就算孩子以后特有出息,成为成功人士,他也是‘别人的老公’而已。我宁肯负他一些,也不能负我老公。”
与赵女士的理性做法恰恰相反,有些父母尽管空间上远离了子女,心理上却不肯撒手,导致双方都非常痛苦。
小峰是独子,到外地上学就业,与一位当地姑娘结了婚,彻底离开了家。婚后,父母变得焦躁不安,有事没事一天到晚给他打电话,要求他随时汇报行踪,而且放假必须带媳妇一起回家。有一次,小峰短途出差,两天来回,觉得时间短、路途近,没必要告知父母。事后父亲得知了此事,大发雷霆。去年中秋节,小峰打算带着媳妇假期第一天就回家,父母坚决不同意,要求他改签火车票到假期前一天的晚上,一下班就坐火车回家。最近父母又拿出大部分积蓄在老家的高铁站旁买了新房,说是以后小峰回来下了火车就是家,方便。
小峰说父母之前并未如此,近两年退休后没什么可操心的,就把他逼得很紧,要求天天通话,时时汇报行动,但自己工作确实很忙,而且已经成家,真的很难做到,为此常常与父母发生争吵,这令他非常苦恼。
独生子女离家后对“新空巢”家庭影响是巨大的。王震宇认为,其带给父母的失落感普遍存在,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后,许多家庭失重,过着没有中心的惶惶然的生活。上班时还好,下班后只剩下夫妻二人面面相觑,沟通好的夫妻还能互相慰藉;平时就不善沟通的夫妻甚至无话可说,严重的还会出现婚姻危机。有些本来感情就不太好只是靠孩子维系的夫妻,很可能会发生感情恶化,导致家庭破裂。
对于女性而言,影响就更为强烈。王震宇分析说,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由于女性平时照顾孩子更多,所以失落感往往比男性更大,更明显。这一时期的女性又正值更年期,身体不适,对情感反应尤为激烈,焦虑感强烈。再加上自己刚刚退休,而丈夫还在工作,有些女性每天独自在家闷闷不乐,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卢明生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待。很多人认为子女是父母关系的润滑剂,其实也有不少时候夫妻间的隔阂、矛盾是由于子女抚育方式的争执而产生的,子女的外出反倒可以给夫妻间留下更多亲密关系的时间。婚姻家庭的和睦,关键还在于夫妻间是否有良性的相处模式。
“当然,‘中年空巢’期间离婚的案例也有不少。我并不认为离婚是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更多的还在于社会压力导致夫妻间的生活模式剧变而产生冲突(例如婚外情增多),这种生活模式的变化不会因子女在身边而改变。”卢明生说。
“中年空巢”更需要社会关怀
“新空巢”现象已逐渐成为一种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它正在影响着不少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那些尚未退休父母的工作情绪和工作质量。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但是其适用人群并不包括中年人。虽然中年夫妻一般仍在工作,生活自理能力也较强,但同样需要亲情慰藉、社会关怀、法律保障。
王震宇强调,中年是人生相对负担最重的时期,既要工作,又要抚养孩子和照顾父母,在这铁三角中无尽游走,疲于奔命,体力和精力都在高度损耗,所以更加需要情感慰藉和社会关怀。
她提出,社会应该给予这部分空巢父母更多的关怀,具体可以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应多报道这方面的问题以引起社会关注,也可以多刊登一些对“新空巢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指导和建议。
第二,政府应为“新空巢家庭”分区域设立免费或低收费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在媒体上进行有关机构职能的宣传。
第三,现有心理咨询机构要增加“新空巢家庭”的专业咨询功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第四,鼓励“新空巢家庭”的父母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单位和街道可以组织专题心理讲座,教授自我调适方法。
第五,对于孩子刚上大学的“新空巢家庭”父母,要鼓励他们抽空去参观孩子的新学校。不少父母在看到孩子良好的大学环境之后心情立即转好,放下了忐忑已久的心。
第六,鼓励中年父母多参加社会活动,放开心胸和眼界,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从传统的家庭小圈子里走出来,享受质量更好的生活。
第七,鼓励青年父母早做心理准备,为孩子离家后的个人生活铺垫好基础;鼓励他们及早教育孩子能为他人着想,为父母亲人着想;鼓励他们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一味宠溺,使他们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
第八,大学应常设专题讲座甚至课程,培养学生爱父母亲人,懂得关心父母,抚慰父母,帮助父母度过新空巢期。
卢明生补充认为,应当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保障民众公平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民众能平等享受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生活压力降低了,中年空巢人群必然减少,而其幸福指数亦能提高。
女儿已经赴美攻读6年的郑女士觉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长大了都愿意离开家,她自己的人生路要自己走,早点独立,年龄小点适应能力强。这时期走也挺好的,父母年岁不是很大,都有自己的工作,要是退了休孩子再走那才空落落的,因为没有工作了,很难找到生活的重心。‘中年空巢’还好,不早经历这些,有孩子在身边依靠惯了,到老了各种能力下降,更难以适应。父母们趁早独立挺好。本来人就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早点练习这些,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和缠绕。”
“在西方,孩子18岁就被赶出家门;而对东方人而言,孩子结婚才离开,孩子离自己远一点,就感觉中老年生活很悲凉。然而,社会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我儿子天天说‘地球就是一个村’,空巢不至于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大城市的夫妻必须接受这种现实,这是一种常态,不能觉得因为孩子不在了,就空了。孩子是迟早要离开家的,只要夫妻守住了,这个巢就不会空。”赵女士的这番话留给我们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