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云
元宵节过后,返乡的农民工陆续回城,家门口的早市也重新兴旺。虽然大部分蔬菜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但集市上一些农民自产自销的蔬菜相对便宜,周末去早市,欣欣然拎回两把绿油油的菜心,一根鲜嫩的莲藕,还有一把沾满泥土、品相不佳的小白菜。
我家地处城郊结合部,附近有村民和外地来的农民会把自家种的蔬菜水果拿到集市上来卖,他们的产品是我逛集市的主要目标,价格便宜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吸引我的是可以找到相对原生态的绿色蔬菜,那把品相不佳的小白菜就是此次的收获。回家洗尽泥土下锅,果然一炒就烂,吃起来有丝丝甜味,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
跟卖小白菜的老农交谈,他说这是露地种植的,他架了层层篱笆,用农家肥种出来的。老农没有说出“绿色”二字,但他旁边的摊位,一位农家妇女却在一堆油菜和芹菜上插着一个小纸板,上写“自产,无公害”,她家的蔬菜也是我常常购买的,虽然价格略高,却生意红火。
早市上的不少农民也会以“自家种的”“施农家肥”为卖点,来吸引顾客。显然,他们对绿色产品更受欢迎这一点确知无疑,但他们是各自为战的小农小户,传统种植手艺不错,现代农业技术却掌握不多,只是小打小闹挣点小钱,无法以规模优势来生产受欢迎的绿色农产品,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
相比之下,那些品相上佳的蔬菜水果,大多出自大型种植基地或种植大户,但吃到嘴里,却往往口感不佳,城里人会因此而叹息甚至指责如今的农民为了追求卖相和产量,滥施化肥农药。其实,我们可能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并非农民没有绿色意识,而是他们无法清晰地看到绿色农产品的出路,一旦他们花了大力气种植的绿色农产品因为卖相、成本、价格等原因卖不出去,他们如何承受这样的损失?何况,什么好卖种什么,随大溜儿,是农民根深蒂固的种植观,既然那些施用大量化肥农药种出来的农产品因为卖相好,价格也不贵,城里人愿意买,那又何苦去追求绿色呢?
不过,如果大路货滞销,一些头脑灵活、目光敏锐的农民也会及时修正种植思路,改变种植观念,并付之行动。曾经看到一篇报道,一位河北邢台种葡萄的农民,最初种葡萄时也大量使用化肥,结果葡萄产量很高,口感却越来越差,很难卖出去。这样的困境倒逼他改变种植方法,停用化肥,改用鸡粪作肥料,种出的葡萄口感大大提高,产量也不错,上门收购的客商品尝后,不仅立刻下单,而且价格也高于以往。周围的农户看到他的成果,第二年就开始效仿,当地的葡萄因此提高了品质,也走进了市场,葡萄产业也就此起死回生。
事实上,某地某个产业因为某个能人或先行者带动,而开始兴起、发展或走出困境的事例,在当下的农村屡见不鲜。农民是最讲求实效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会开始行动,在生产绿色农产品这件事上也同样如此。况且,生产绿色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回归传统,农民们缺的不是意识,而是有人带头并获得正向收益。
发展绿色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固然需要那些大型农企、种植基地、种植大户率先行动,但也同样需要无数分散的农户行动起来,逐渐改变这些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种植习惯,增施有机肥,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也提高土壤的内在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广大农户们能够行动起来,加入绿色农业,则需要像那位河北种葡萄农民一样的绿色种植乡土带头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又敢想敢干,应该成为乡镇一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培养、扶植的绿色农业领军人物,他们的示范效应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种植越来越多的绿色农产品。
当然,仅仅有领头人还不够,帮助他们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绿色产品也很重要,这需要农技部门的努力。此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农民们辛苦种植的绿色产品卖出去,因此,地方政府应有计划、有投入地搭建农产品购销平台,包括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支本乡本土的农产品经销队伍,畅通购销渠道。
如果绿色农业好的观念能够深入广大农民的头脑,绿色农业能致富的事实可以鼓励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那么,农业绿色发展就会得以持续推动,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产品质量安全也会落到实处,农民和消费者也会真正受益于国家的绿色农业战略。
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我想,我会在早市上发现越来越多品相和口感都上佳的绿色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