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
春节期间,笔者在老家一些帮扶村和村干部座谈,当谈及致富产业项目引进时,村干部又是摇头又是摆手。有村干部说:“帮我们把基础设施建好就行,致富产业项目就算了,引进来了也没有人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了,村里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哪有力气做哟。”
这村干部说的,是眼下农村许多“空心村”的现实。村里“空心”了,致富产业没法发展。走访中,笔者发现农村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现象,大部分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都在30%到60%之间,一些偏远的山区村外出务工人员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就拿笔者家乡壶关县板安窑村来说吧,户口本上有250多人,可留在村里的只有三四十人,且多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人以及在村中的儿童。
笔者对村干部说:“或许有了致富产业项目,且项目发展顺利,那些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经济效益好,又会返回来呢?”
村干部苦笑着说:“农村致富项目,无外乎是种植、养殖两大方面,发展这些项目,一来需要大面积的宜种、宜养的土地,我们这山高林深,全村300多亩土地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处在交通不便的山林里,不适合大面积进行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发;二来农业开发项目风险极大,得靠天吃饭。即便风调雨顺,头一两年赚了些钱,难保别人不跟风种养,市场一旦饱和,效益就会直线下降。村里年轻人哪有不明白这道理的呢?他们是宁愿在外面吃‘汗水饭’‘青春饭’,也不愿返回来从土地里讨饭吃的。”
笔者认为,村干部说的虽然是实情,在地处深山、自然条件差的村庄,很难找到致富项目,但以此推论这样的村庄毫无致富希望,就有些主观。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要求精准到每一个人,“空心村”很多是贫困村,那里的村民无论是外出还是留守,都应该成为政府扶贫攻坚的对象,这一点,县乡领导部门应有足够的重视,村干部也该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等待,甚至自暴自弃。
当然,如何在“空心村”里发展致富产业,吸引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致富,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正是因为难,才需要各级政府下大力气,想办法,出主意,投资金,帮助村民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如果扶贫扶到点子上,扶贫足够精准,就不但能让留守村民有出路,也会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归,“空心村”也能成为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