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江平
“我们为她和维吾尔族兄弟们骄傲。”3月2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一场隆重的座谈会为一个人和她的维吾尔族兄弟们举行。这个人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尤良英,日前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亲切接见,载誉归来。
46岁的尤良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11连的一名普通职工,20多年前她来到新疆扎根兵团,10多年来她无私地帮助了很多人,其中尤为称道的是她先后借款20多万元帮助新疆皮山县木奎拉乡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吐鲁普一家脱贫致富,并带动整个乡改变观念致富的故事。
原来,2005年8月的一天,家庭贫困的新疆皮山县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吐鲁普来到新疆兵团第一师找活干,恰巧碰到了为拾棉缺人手发愁的尤良英,两人都因为在寻求改变中相识,就这样麦麦提的妻子贝丽古孜等24名维吾尔族拾花工来到尤良英家,开始拾花挣钱。
在棉花地,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只会用一只手摘棉花,干一会儿就坐下来休息,这样工效较低。尤良英每天手把手教麦麦提怎么一次摘下一朵棉花、怎么用两只手摘棉花,还把自己拾的棉花放在麦麦提的袋子里,尤良英用各种方式帮着这位维吾尔族兄弟。
拾花结束后,麦麦提一家开开心心地带着几千元拾花费回到皮山老家。2006年1月,尤良英接到了他的求助电话:“老板,帮帮我,家人生病做手术,急需1万元钱,能借的地方都借了,做不了手术她就没命了!以后有钱了我一定还你……”
尤良英当即就给麦麦提汇去了1万元救命钱,两个多月后,麦麦提再次打来电话,邀请尤良英去他家做客。尤良英来到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麦麦提的家时,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那里一片荒凉,房子是泥土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顶棚、低矮破烂,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一个土炕上摆放了几床被子。
“这辈子我从没见过那么破烂的房子,没见过那么穷的家,我一定要帮帮他们。”尤良英说。
要想富、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变,帮助他们转变固有观念,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尤良英想到帮助麦麦提最直接的办法。
“麦麦提,我年龄比你大,我把你当自己的亲兄弟。到兵团来吧,大姐的地管理需要劳力,可以为你们提供一份工资收入;你们也可以给其他人打工,学习兵团先进的种植技术。”尤良英与麦麦提商量。
“大姐,我听你的!”从这一刻起,麦麦提就把尤良英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
2006年4月初,麦麦提一家来到了尤良英所在一师13团11连,开始了与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
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来靠国家低保金度日,现在要靠劳动养活自己,麦麦提等人一开始承受不了一天八小时的辛苦工作,干上三天就想休息两天;挣点钱就花光光,根本不考虑如何存钱致富过日子;遇到巴扎天,地里活再忙、哪怕什么也不买、就去啃个馕、吃碗凉皮子也要去逛一圈。
“大姐不仅带我们劳动,还带我们到有钱的职工家里参观。她说你看他们房子好、条件好、有的汽车也有了,‘普鲁’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麦麦提说,“这让我们很惭愧,劳动也慢慢地认真了,也不再怕苦怕累偷懒了。”
这一年,麦麦提一家通过管地、拾花、打零工,年收入2.8万元,基本还清了所欠的债务。尝到了劳动带来的甜头,麦麦提的干劲更足了,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还不够,还要有思想上的真正改变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2007年以后,麦麦提不仅每年都为尤良英管地,还把自己在木奎拉乡的地种成棉花,一年在皮山和13团之间来回奔波好几回。
2011年春天,尤良英和丈夫带着5万元现金来到麦麦提家,准备帮他一起嫁接枣树,要彻底改变他们贫困的面貌。这时的麦麦提开始犹豫了,投资这么大,万一果树不挣钱又该怎么办?以前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尤良英告诉他:“好兄弟,有大姐在!你怕什么呢?”就这样,尤良英先后引导麦麦提种植红枣、核桃,葡萄等30多亩,借了还、还了借,陆陆续续借给果园启动资金、生产资料费、生活费近20万元。
2014年,麦麦提的果园盈利30多万元,盖起了十间新房,添置了家具,日子越过越甜美。
麦麦提一家富裕了,可他没忘记帮助身边的父老乡亲。在尤良英的带领和帮助下,他把学到的技术和观念都无私教授给了更多的维吾尔族兄弟们。
除了帮麦麦提外,尤良英也没少帮助连队的职工。
尤良英喜欢“凑热闹”“管闲事”,丈夫叫她“闲事科科长”。土家族职工张世蓉1993年刚来连队不会种地,尤良英手把手教她。2000年1月,张世蓉1岁大的女儿被开水烫伤,丈夫不在身边,尤良英得到消息及时赶来,把孩子送到阿拉尔医院,又让丈夫送来1000元押金。
2013年,连队职工陈道平拉红枣的车与一辆拉水的大车相撞,尤良英带着拾花工第一时间赶去救助;陈道平伤重去世,尤良英跑前跑后帮着料理后事;蔡胜荣孙女高烧引发肺部并发症,需要转院治疗却凑不足治疗费,尤良英听说后立即送去4万元现金……
像这样的事情过去很多,现在依然在延续,尤良英和她维吾尔族兄弟的故事还在温暖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