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3/m2016031118a0ef01c1a948a8a2a0a2b002b916e9.jpg
□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当“屠呦呦”“工匠精神”两个关键词和屡屡提及的“创新”一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人大代表、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3/11/025680.html

等待处理…

科技创新与品牌打造

以“工匠精神”引领“中国制造”

2016/3/11

□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蓓

当“屠呦呦”“工匠精神”两个关键词和屡屡提及的“创新”一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颇为振奋。

3月10日上午,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科技创新发展”记者会上,再次将“工匠精神”诠释为“一种敬业精神,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

“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和文化需要涵养,尤其需要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中不断强化。”几年来,罗平的议案建议多次围绕科技发展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今年,国家从发展战略的层面给予了回应”。

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都认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科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如何培养这样的“大国工匠”,继而在商品生产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教育转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结果。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 记者会上,万钢语气坚定。

在全国人大代表李碧影看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以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要改进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要改进本科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这样的建议,在3月10日下午教育部的记者会上也得到了呼应。“在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这个不合理就表现在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这种发展的结果,造成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吻合,我们要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也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建议:打造“全链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相关人才标准体系,建立企业行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分类培养、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关注工程教育,注重工科、工程培养的质量和贡献,完善资源配置和绩效拨款方式,提高专项经费使用的科学性。

文化环境涵养“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李斌、何文波的建议则更加“精准”、长远:在职业教育中直接引入德国“双元制”, 实现产教结合,尽快把“工匠精神”付诸行动,形成文化环境。

曾在德国学习5年、工作10年的万钢,对德国的“工匠精神”深有感触。“在德国,哪怕是一个商店的售货员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包括包盒子、做礼品等等。这种精神也是源于文化。”万钢说,上世纪初,德国制造的商品,英国人强制性地让打上原产地,德国对此进行了反思,并逐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要求。“当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植入到每一种职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内心深处,最终形成了‘工匠精神’,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得到大家的认同”。

万钢认为,在当今这个转型发展的时代,我们也要使更多产业一线的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变成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每个人都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自身文化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有着古老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古代匠人们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每一件产品打造前都需要花费极大的心思和精力去设计,打造过程讲求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将每一件产品当成艺术精品一样对待。”多年从事玉雕行业的吴元全代表认为,“我们要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注、执着、坚守、耐心、淡然、精细的‘工匠精神’继续传承下去,不断涵养成文化环境。”

“创新+ 品质”打造中国品牌

“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万钢认为,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产品,一种新技术的开发,也是工匠精神。“因为只有你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它、改进它,这也是保证产品不断精益求精”。

“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国制造。”全国政协委员、美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东明说,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能铸就国家的制造品牌。

说起中国的品牌创造,万钢说,首先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另外,要有创新精神,使它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人都满意,都喜爱,这样的话,品牌才能建立起来”。

“国际上一些‘百年老店’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设,而品牌建设的支撑是品质。”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被“工匠精神”深深触动,这实际是在为中国企业指明方向,引领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品质提升、打造中国品牌。

来自重庆力帆集团的邹先荣委员认为,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就能制造出质量一流的产品,“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

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工匠精神的涵养……此次两会释放的信号,让罗平感觉自己这次新建议“被采纳的把握很大”。

这一次,她带来的建议是将合肥大科学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科学中心并非一个机构,而是一个科研平台,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国家政策和资金上都需要更多的支持”。

上篇:加大对法人破坏文物案件的查处
下篇:加强电商监管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