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相技术的革命中,我们虽拥有了更好的设备,却似乎丢失了什么。那种面对镜头的郑重和仪式感正在逐渐消失。过去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却很容易满足,很用心地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小小的惊喜,毫不吝啬地感恩生活。照片虽然会褪色,但是他们的这种情怀却永不褪色。
■ 北京人大附中高三(15)班 刘晨歌
2012年,柯达公司,这个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摄影器材企业,正式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听闻这样的消息,各路网友纷纷叹惋,感慨着“胶片时代的终结”,也感慨着一代人生活方式的远去。新式数码相机以便捷、高像素和高科技的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取代了胶片相机;但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对胶片影像留有一份念想——他们称之为“怀旧”。
我有幸生在胶片影像生命的最后时刻,并深深向往胶片背后的那段岁月。
翻开妈妈书房里的相册,怀旧气息扑面而来。那时候纸张和印刷质量都不尽人意,照片也不易保存,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泛黄。册子里的照片不多,但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过年、过节、高中毕业…诸如此类。在这些仅存的相片中,那一代人实实在在地触摸到自己的成长,当目光停驻在一张黑白照上时,一段记忆就清晰起来。
“那时候,每到春节,你姥姥、姥爷就带我们到家门口的照相馆。我们都穿上自己的新衣服,就像要参加重要的仪式一样。”
仪式?只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才可以被称作仪式。在照相技术欠发达的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于照相的态度竟这般郑重。
相比之下,21世纪的年轻人经历了iphone手机的横空出世、单反相机的平民化,随时随地都可以拍照,可能也就不曾感受到照片的珍贵。可是,在照相技术的革命中,我们虽拥有了更好的设备,却似乎丢失了什么。那种面对镜头的郑重和仪式感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有的时候,人们随意拍了几十张照片,只有一张令自己满意,其他的就被主人以无所谓的态度一删了之。
但是,胶片是无法删除的,按下快门,既成定局。胶片影像之所以带给人极大的冲击力,能够将人的思绪立即带回多年前,得益于它所承载的极大“信息量”。过去的人,多数只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一个孩子在新年伊始穿上妈妈缝的红棉袄,几十年之后翻看这样的照片,他依然会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得意地扬起头,大步流星地走在路上;也依然会一下子怀念起母亲年轻时候的模样。我的初中老师回忆起一张黑白照片时,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我这种款式的背带裤可是当时最时髦的,很多小朋友都可羡慕了……”更多的黑白照片不仅仅是照片,更是联系家人情感的纽带,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好故事,甚至是一个时代的一段历史。
过去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却很容易满足,很用心地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小小的惊喜,毫不吝啬地感恩生活。照片虽然会褪色,但是他们的这种情怀却永不褪色。
在脱离了胶片影像的数码时代,记录任何完整的事情都显得轻而易举。重要的事件在千万次连拍中被分解,待我们再看到其中某一张时,生出的情感好像也经过了拆解,不再有巨大的冲击力。有的时候,我们翻看硬盘中数万兆相片文件,希望寻找某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却发现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困难,让人感到望而生畏。在重要的事件发生时,相比用心完整地享受过程,现代人更热衷于不停地拍照,来防止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片段,殊不知人才是感受过程的主体,而相机终究无法替我们去感受生活。倘若本来就草率地对待生活,又怎么能指望从堆积如山的相片中找到回忆与感动呢?
生活在数码时代,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你是否也曾忙于物质的记录,在不知不觉中疏于感受?你是否也曾有过“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指数却不曾提高”的感觉?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郑重感和仪式感。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不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能够同步提升,乃是大快人心之事。
现代人仍然需要一些“永不褪色”的情怀,仍然需要同胶片时代的人们一样,细细品味生活。胶片人生,实为一种生活哲学,即郑重生活、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