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3/m201603078ff315c0abf040b9891de692e8c1d2eb.jpg
脑梗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数据表明,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将遭遇脑中风,每2秒钟就有1人发生脑中风,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中风或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3/07/025530.html

等待处理…

早春“脑中风”高发别让误区“梗”住你

2016/3/7

脑梗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数据表明,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将遭遇脑中风,每2秒钟就有1人发生脑中风,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中风或因脑中风致残。中国的脑中风发病率在世界上一直高居前两名,近20年已成为我国所有疾病中第一位死亡原因。早春二月,早晚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的倒春寒天气,更是诱发脑梗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专家指出,“脑梗”其实有80%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不少人对脑中风存在许多健康误区,导致治疗不及时而延误病情。专家提醒,脑中风高危人群,应及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筛查,以避免这种高致残、致死病的发生。

■ 中国妇女报记者 杨娜

脑梗属于脑中风的一种,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将遭遇脑中风,每2秒钟就有1人发生脑中风,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中风或因脑中风致残。中国的脑中风发病率在世界上一直高居前两名,最近20年来已成为我国所有疾病中第一位死亡原因。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二科副主任医师童晨光对中国妇女报记者介绍:“以前人们说‘三高’,现在常说‘五高’。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都非常高,第五高,就是其给整个国家和许多家庭带来非常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生活中,“脑梗”往往突然而至,看似猝不及防,其实有80%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不少人对脑中风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导致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延误病情。早春二月,早晚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的倒春寒天气,更是诱发脑梗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不妨让我们跟随童晨光医生,来看看平日里人们对脑中风都有哪些健康误区呢?

误区一:脑中风只有老年人才会得

童晨光解释:“脑中风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人因为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原因也可能导致脑中风。但目前在中国,脑中风的平均发病年龄是66岁,发病人群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严重,血管狭窄,患脑中风的风险相对高一些。

还有哪些人容易“惹”上脑中风呢?童晨光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也容易“惹”上脑中风。另一个高危的人群是患有周围动脉病的人。还有就是有些人的不良行为方式也容易导致脑中风,光吸烟就可导致你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还有肥胖,严格讲腰围大于90cm的人也应是脑中风重点防范人群。另外,研究表明,男性患脑中风的几率大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期以后,由于失去了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也呈现脑中风高发趋势。如果以往你得过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这表明你也是高危人群。

童晨光提醒,如果你发觉自己是患脑中风的高危人群,及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筛查,以避免这种高致残、致死病的发生。

误区二: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中风

是不是有斑块就一定会得脑中风?童晨光说,这个不一定。因为脑中风筛查是一个综合性过程,血管的狭窄、有斑块仅是造成脑中风的一个原因,所以血管筛查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筛查。

对于脑中风的筛查,既要评估不良行为和疾病的等危险因素,也要完善脑血管检查。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和疾病两方面。行为因素指的是吸烟、肥胖、运动少、精神压力大等;疾病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狭窄、血脂高等。

通常,脑血管最常见的检查方式是脑血管超声,这是查颈动脉狭窄、肌肉性狭窄、或其他脑血管狭窄最简单的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CT的血管检查、核磁的血管检查,看血管内影像,来筛查脑血管问题。“所以脑中风的筛查有一套程序,就是通过大夫对你的行为因素和疾病因素进行评价,加上相关脑血管的检查,就可以给患者进行分级,通过分级来确定患者的患病危险程度,给与相应的治疗。”童晨光说。

一级——脑血管相应检查没什么问题,也不存在什么行为和疾病方面危险因素,这时你只需要每年进行一个常规体检就行。

二级——脑血管相应检查没什么问题,但存在一定危险因素,这时你属于轻危人群,只需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了。

三级——脑血管确实存在问题,但仅是一些比较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没有严重的血管狭窄,这时你属于中危人群,需要用药控制斑块的生长,同时用药控制各方面危险因素,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血管严重狭窄,形成血管堵塞的问题。

四级——发现有血管狭窄,这时属于高危人群,需要长期吃药,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一步加重,造成血管堵塞。

五级——血管已经非常严重狭窄,这时你属于极高危人群,这时即使采用药物的保守治疗还是很不理想,发生中风的几率还是很高。这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尽可能地防止脑中风的发生。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得脑中风

童晨光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动脉狭窄,虽然是造成中风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全部。有统计显示,约有20%脑血管病血栓来自心脏,和脑血管本身没有关系,最常见的是房颤。所以,有房颤的心脏病人要高度注意自己有脑中风发生的可能,要积极用药控制房颤,积极用抗血栓药物。房颤的抗血栓药物和脑血管狭窄的抗血栓药物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大夫评估使用相应的药物,来系统降低脑梗的发生风险。

误区四: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脑中风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抗血栓药物。童晨光介绍:“其实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并不够,”数据显示,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是14%,美国是50%,所以中国人的脑中风发生风险要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童晨光提醒,阿司匹林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使用前需要听取大夫建议酌情使用。“一般认为,对于得过心脏病或45岁以上(绝经期以后)的女性,以及存在多种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人,还是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它能够帮助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

那么,什么样的人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呢?童晨光说,“对于血压很高且不容易控制的人,使用阿司匹林,容易出现贫血风险;还有就是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证明或有脑出血倾向;另外,有消化道溃疡的人,也有出血风险。以上三类人,最好不用阿司匹林,可以用其他药物来替代。”

误区五:药物有副作用,保健品更安全

现在许多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买保健品,也不愿意吃医生开的药。童晨光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保健品有预防脑中风的功能,不能盲目使用保健品,以免贻误病情。而一般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极低的,大夫会根据病人的诊断结果开具处方,科学提供给病人最合适的药物,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童晨光提醒说,无论是服用药物还是保健品,对于脑中风而言,最好的“灵丹”就是要规律生活,比如戒烟、减肥、没有精神压力、控制机体存在的各种危险疾病、多吃蔬菜水果。还有一点已经被证实,快步走可以有效预防脑中风,但剧烈运动有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运动也要适度。

误区六:为了预防脑中风,只吃素不吃肉

如今,很多人都成了素食主义者。是不是只吃素、不吃肉就能预防脑中风呢?

童晨光说,预防脑中风非常有效的饮食习惯就是地中海饮食,即以果蔬类为主,搭配橄榄油,这些饮食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但是,人们还是不应该偏食。因为有研究证实,很多动物类产品也具有非常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比如,鱼、虾、蟹中含有大量的虾青素,虾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可以减轻脑梗塞带来的伤害。另外,当病人出现神经痛或周围神经炎时,大夫开的处方中会有维生素B12,因为维生素B12是维护人体神经系统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上没有,其广泛存在于动物食品中。所以,还是主张要均衡饮食,适当摄入一些动物性食品。

误区七:每年输两次液,可以预防脑中风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每年输2次液,就能预防脑梗”。童晨光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输液可以改善微循环,病人有不舒服时,可以改善症状。但是,目前来讲还没有哪个研究能证实,每年输2次液可以确定降低中风的风险。

脑梗的预防和筛查还应该在大夫的正确指导下,最终决定你是不是应该用药还是应该手术,为你量身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误区八:如果发病时症状很轻,先在家观察

童晨光发现,临床上接触的许多脑中风病人都存在贻误病情的现象。很多病人在刚发病时,可能仅仅是胳膊腿有点麻、有点不利索,却不重视,不愿意到医院就诊,而是选择先在家观察,抱着“也许一会儿就好了”的侥幸心态,但也许第二天,这个人就瘫痪了。

童晨光强调,在脑梗早期的救治中,比如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取栓的方法,可以把闭塞的血管打通,使病人不留有严重残疾。但这些方法都有非常严格的时间限制,有效救治的时间窗要求静脉溶栓在3~4.5小时内完成,动脉溶栓或取栓要求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这段时间是从病人发病到开始用药之间的时间段,一旦超过6小时,就只能进行一般性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就得不到根本性扭转。

童晨光提醒,“时间就是大脑”,脑中风的抢救和治疗,需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当病人出现轻微不舒适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误区九:脑中风病好了,就不用再吃药了

很多人脑中风后,经过治疗,瘫痪的症状或多或少得到了改善。“有些症状较轻的人,经过治疗可能会完全康复。这个时候,看似病症没了,但脑血管不一定好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堵塞仍然存在,如果此时不坚持用药,脑中风就可能复发,”

童晨光提醒,脑中风的复发率非常高,5年复发率达30%。必须按医嘱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地到医院随诊复查。一旦有任何不舒服,及时到医院就诊。

相关链接

吃饭总咬舌头要查查脑梗塞

“吃饭爱咬舌头是想吃肉了”,老话常这么说,不过要是“三高”人群出现这个情况,最好去医院做个脑梗塞的相关检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徐贵成建议,特别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初期症状很轻微,基本上不会出现大家熟悉的半边肢体麻木,说话口齿不清楚,走路不利索等,只是出现像咬舌头这样的细微症状,初春正是脑梗塞的高发季节,这个小症状千万不要忽视。

徐贵成解释,咬舌头是因为大脑局部的梗塞,压迫脑神经,使舌不能灵活运动,常在咀嚼中被牙齿咬伤。除了吃饭爱咬舌头,像吃饭吞咽动作减慢,时间延长,平时爱流口水,端茶杯或饭碗时不自觉掉地,不能吹口哨等生活细节,也都是脑梗塞发病的前兆。

一般来说,出现这些前兆需要去医院做CT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也应作为常规检查,看看是否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从临床上看,脑栓塞作为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并不少见。徐贵成提醒,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高又较特殊的脑梗塞,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其患者数量占到脑梗塞患者总数近70%,因此这些老人要格外注意。 (敏稳)

上篇:没有了
下篇:老人也该“自找压力”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