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我也曾想到过离开家乡,到条件优越的珠江三角洲去发展。但一方面是单位领导对我很关心、很重视;另一方面,我每次出差总会有病人的电话不断打过来,一听到电话,我又不忍心走了,人是有感情的,我怕离开了病人们会觉得很失落!”
对全国人大代表熊锦梅的采访从她的职业生涯开始。熊锦梅1992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当初她放弃了留在广州的机会,回到家乡广东省阳春市做了一名妇科医生。
熊锦梅说,“富在广东,贫也在广东”,她的家乡是广东省相对贫困的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家乡的单位待遇低、学习交流和晋升的机会少、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在这样的对比和不平衡中,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了,熊锦梅也曾想过离开,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选择留在家乡,熊锦梅心中升华的是一种对事业的坚守。在这样的坚守中,她开始理性、平和看待工作中的得与失。
特别是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在搞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开始关注、思考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熊锦梅说,目前一些医院产儿科人员不足,特别是儿科医生严重不足。对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熊锦梅分析说,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时一个孩子来看病,会有四五个家长一起陪着,接诊中稍有问题就可能发生医患矛盾。她就曾亲眼看到因为患儿家长误解了医生的治疗方案,当场对接诊医生拳脚相加的场面。对于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一些本来和医护人员无关的不良现象,患者家属也往往会直接把矛头对准医生。
熊锦梅在自己的议案中还提出,产儿科的医疗服务价格过低,没体现其专业的特殊性。儿科被称为“哑科”,患儿不会表达,因此对医生的观察、判断和经验要求都很高,相同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体现其难度或风险。而且由于儿科工作的环境特殊,导致没人愿意去做儿科医生。此外,目前实行的医疗价格是十多年前的标准,多年没有进行调整,导致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看病的挂号费太低。
她以《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例进行了说明。我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全国儿科医师缺口达20万。而产科医生风险高、又脏又累,而且产科在综合医院属于经济效益“一般”的科室,医院往往不愿过多地投入,导致产科医生收入不高,很多医院产科后继无人。另外,原本匮乏的产儿科医生也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院人才较省市级医院更为紧缺。并且人才流动频繁,基层往县城走,县城往外地走,培养成熟一个走一个,导致基层产儿科医生人才缺乏。
去年,熊锦梅提出了关于维护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的议案,今年,她又提出了《关于提高产儿科服务价格和待遇的建议》。
建议内容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是加强产儿科人才的培养;第二,希望尽快结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根据产儿科工作风险度、工作压力、工作特殊性等特点,提升产科、儿科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回归,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第三,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给予产儿科医务人员专项补贴,提高产儿科紧缺岗位吸引力。
“我希望通过各项举措、通过不断努力,能够使欠发达地区的医疗环境、资源配置得到改善,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趋于平衡,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
“至于我,现在肯定是不会离开了,选择留下来,我希望让我的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熊锦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