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20160128281a08542c454f4cbd202192d3b10092.jpg
人物档案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1/28/024470.html

等待处理…

父亲给舒婷寄出了第一份稿费

2016/1/28

人物档案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1980年获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舒婷文集》等。

舒婷的诗明丽隽美,缜密流畅;舒婷的散文叙述轻灵而富有诗意。在生活中,舒婷是一个极低调的人。几年前,她的一本自传性质的散文集《真水无香》出版,在这本书中,舒婷回忆了与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深情而感人。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她的父亲。

父女俩的心照不宣

舒婷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老辈人眼中心中只有哥哥,父亲却总抱着小舒婷在故宫路的深宅大院边走边念念有词:“女神,我的女神!”

舒婷长大后也常常自怨自艾:“老哥是香火,命根子;小妹是尾仔,娇娇女;唯我掐头去尾,居中的孩子讨人嫌。”父亲呵呵大笑,点着舒婷的脑门揭短:“就你最淘,麻烦最多,从上到下没少气我。”

“斗嘴是一回事,父亲最宠我,我俩心照不宣。” 父亲带着舒婷上街,她大马路不走,非在沟沿蹦蹦跳跳;进植物园,大门不入,非要爬墙翻栏杆;别人的女儿乖乖地树下捡落果,小舒婷却骑着一颤一颤的枝丫攀龙眼;去海边玩沙子,略一分神,她便溜走,在礁牙上滑一跤,小臂被锋利的牡蛎壳划开半尺长的血口子。父亲用他的大手帕扎紧,吓出一头汗水。

后来舒婷工作后,十分辛苦,人很瘦。父亲心疼女儿,为了给舒婷加强营养,变着花样给胃口刁钻的舒婷煲汤,连祖母都说,宠出个女儿王!“菜炒好了,父亲在我窗外逡巡,等我放下笔再叫吃饭。我唯一的家务是洗自己的衣服,连被子都是父亲戴上老花眼镜绗的。可以说当闺女时,我好像连厨房都很少进去。”舒婷回忆。

精心策划的社会实践

1957年, 父亲作为右派被遣送到边远山区劳动改造,一去就是八年。父亲从西装笔挺的银行家贬谪为忍气吞声的囚徒,赤膊在露天煤矿探煤,熬过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挣扎生存下来。亲情是父亲的首要精神支柱,其次是他的天性豁达乐观。八年的时间,小舒婷从一个惹祸不断的小淘气包长成桀骜不驯的少年。中考之前,在家附近的巷口,她遇见一个皮肤黧黑、皱纹像刀刻的男人,把一手帕包的鸡蛋使劲往舒婷怀里塞,说:“功课紧张,补补身体。”舒婷推开他,逃回家,告诉外婆。外婆叹气:“那是你爸爸,可怜你都不记得他了。”

回到鼓浪屿的父亲失去了公职,只能靠苦力挣钱,他拉起了载货板车。从火车站到渡口约5公里,每天两趟,四个来回。体验过严酷生存斗争的父亲,决意要女儿们翅膀硬一些。“他很想让我们知道,他领我们上动物园,给我们买新式铅笔盒,送生日小礼物的钱是怎么挣来的;但又不忍让小姐妹俩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跟在他身后推车上坡。”

父亲经常载货的木材公司看中父亲一手好算盘,请他当仓管员。重操财政旧业,父亲虽不必再拉板车,但要清点原木和各种型号的模板,劳动仍然繁重。于是,他说服舒婷姐妹俩利用暑假时间到他的露天堆场去帮忙,拾捡遍地的碎木块。

“不一会儿,我们的手指扎了刺,头发上脸蛋上沾满汗水和锯木屑,我因捉一只绿色大蚂蚱,袖子扯裂了,飘飘扬扬,翅膀一样。父亲脸上一直喜气洋洋,他犒赏我们一碗花生浆和大肉包。工作轻松有趣,点心好吃,还给外婆带回一麻袋折价的刨木花。父亲那样骄傲地介绍我们给他的工友;兴致勃勃带我们参观肮脏不堪的综合办公室,在他的糙木写字台上摆放着我们的全家福;以及,父亲看我们狼吞虎咽时不觉咂着嘴的那份满足。”舒婷这样回忆。

父亲寄出的稿费

1969年,舒婷从厦门鼓浪屿到闽西山区插队。因为没有时间读书写作,满怀文学梦想的她为自己的理想即将夭折而沮丧。

父亲知道后特意赶到女儿身旁,他安慰舒婷:“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创作出经典佳作。”父亲的话让舒婷豁然开朗。于是,夜深了,当别的知青早已进入了甜美梦乡的时候,舒婷仍坐在灯下看书、写作。三年间,她密密麻麻地写完了100多个笔记本和200本稿纸的诗。她将自己满意的作品认真地誊写好后寄给报社和杂志社,可是,每次投稿都杳无音信。

1972年,舒婷返回厦门当了一名工人,这期间,她的工作既苦又累,但艰苦的环境和超负荷的劳动并没有影响舒婷的创作热情,她仍然坚持写作、投稿。可是除1978年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一首诗外,再没有一家报刊发表过她的作品。舒婷有些失望了,她把所有的诗稿装进麻袋,发誓以后告别写作。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她意外地收到了一张《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稿费单。附言栏里写着一行工整的字迹:您的诗歌被本刊采用,望不要放弃,继续努力。舒婷捧着这张5元的稿费单,顿时百感交集,她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从此,舒婷发奋创作,当年就在《诗刊》杂志发表了诗歌《致橡树》。1980年,她凭着《致橡树》一举成名,后被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三年后,她又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双桅船》获得了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荣获了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1986年,她又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诗集。她的诗被翻译成近20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等国,国外还出版了她的6个语种的9种诗歌个人译本。她曾两度入选“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名青年诗人”。她的《真水无香》获得了“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奖”。

现在,舒婷依然珍藏着这张稿费单。让她无论如何想不到的是,她收到的第一笔稿费竟然是父亲寄给她的。父亲后来告诉她:“是我用自己的工资给你汇了这笔‘稿费’。”

听到父亲的话,舒婷真正感到了“父爱如山”的含义。她问父亲为什么要欺骗自己,父亲声音哽咽:“你为了追求文学的梦想,付出了很多。我知道你遭受无数次的打击,将近放弃了。这时候,我给你惊喜,就能给你力量,就能让你看到希望,就能给你自信,增添你前进的动力。”

(张萌整理)

上篇:没有了
下篇:亲子关系最高境界:亲而不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