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记者在红板村采访刘光芬。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玉林
“熊垮高寒人烟稀,冬天罩子进入门。鸡犬出门怕寒冷,团团圆圆围火堆。广种薄收难温饱,生产生活都艰辛。外来媳妇怕煮饭,生火加柴灰花飞。”
“诗里说的熊垮,就是我们要去的中建乡红板村,而罩子就是雾,放心,不是霾。”1月9日,贵州省黔西县妇联主席靳咏雪略带戏谑地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
“这个深藏乌蒙山腹地的小村子,是我们黔西的‘西藏’,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靳咏雪的语气由戏谑转为沉重,“因地势高寒、产业单一,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为改变红板“破天荒”村的面貌,帮助贫困妇女家庭尽快脱贫,黔西县妇联以“留守妇女互助组”为切入点,带领当地妇女群众巧干实干,走出一条符合红板村实情的脱贫发展之路。
五步识别法,锁定贫困妇女对象
“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底数清、情况明。谁家贫困谁家富?必须深入调查,一户一户摸清探明。”于是,黔西县妇联联合县扶贫办、中建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五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法,锁定贫困妇女。
“第一步,按照农户申请、村组干部初审,再召开村两委会议集体讨论确定,然后入户调查,明确贫困妇女对象;第二步,分配贫困妇女的帮扶责任人,通过村妇代会多次深入到贫困妇女家中走访和遍访,摸清、核实基本情况,找准她们的致贫原因;第三步,建立和完善贫困妇女档案,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化管理,在村有档、户有卡的基础上搭建乡村扶贫信息平台。”靳咏雪向中国妇女报记者逐一介绍说,“第四步是创建贫困户‘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第五步是建立网络短信举报平台。”
“将识别出的贫困妇女基本信息全部生成‘二维码’进行管理,不仅简化了管理程序,还提高了透明度和工作效力,得到了群众的称赞。”中建乡党委副书记陈琼接过话茬,“在做好村组公开公示的基础上,再将初步评议出来的对象通过短信平台群发给村民,这就确保了公示范围不留死角。”
经过五步识别法,统计出红板村共有贫困户119户,贫困妇女124人。
“确定了贫困妇女对象后,如何让她们脱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为此,黔西县妇联、县扶贫办、中建乡党委政府,又制定了“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五联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五项帮扶措施。64名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并根据每个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户一策或多策的帮扶计划。
产业支撑,确保家家有项目
2015年5月,从乡政府驻地到红板村14公里水泥路的修通,彻底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当年的红板,喂个猪儿都背不出来卖,举家外出,务工求生。”中建乡党委副书记陈琼说。现在的红板,牛、羊成群,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搞起了种养殖。
“这是刘光芬家的林下养殖基地。”靳咏雪指着树林下的小围栏说。说话间,刘光芬从牛栏里走了过来,“土鸡的市场行情不错,1斤能卖17至20元,经常有人上门收购。”除了80只鸡,刘光芬还养了76只羊,8头牛。
“以前只养过几只鸡,没养过牛和羊,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在黔西县妇联、县扶贫办和乡政府的帮助下,刘光芬获得了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
2013年,第一次买了15只羊,每只政府补贴750元,自己出不了多少钱,当年卖羊就挣了1万多元;2015年初卖了39只羊,又是三四万元。刘光芬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以前还要出去打工,现在在家也能挣到钱了。”
刘光芬不仅自己挣了钱,还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将身边七八个姐妹围拢在一起,她要带着姐妹们一起脱贫致富,“在红板村有好些个留守妇女互助组”。
“2012年以前,红板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传统养殖也仅仅是自给自足。”红板村副支书罗安友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村民没有其他支柱产业和经济来源。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红板村理清发展思路,结合资源优势,整合种植养殖、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林下养鸡、反季节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
近年来,该村共种植核桃3350亩,林下养鸡5000羽,发展种草养羊65户、发展能繁母牛养殖27户,实现贫困户户均牛存栏2~3头、羊存栏2~6只,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或项目扶持,每个在家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这是红板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法宝。”陈琼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通过输血式扶贫,群众靠滚动养羊、年年卖羊、经常卖鸡,贫困户可以持续以卖羊获得收入,已经具备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
“日子渐渐好了,红板人的发展愿望越来越强,以前有事没事就惦记多喝几口,现在脑袋里想的都是如何致富。”一位妇联干部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
“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基地将会陆续建起,红板还是毕节市第一个电子商务村!”黔西县扶贫办蔬菜局局长刘源说,只要观念转变了,积极性就提高了,再找对产业路子,红板村脱贫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