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m20160121af5151b72bfe499dbb7702cce11e30e7.jpg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耿兴敏 韩亚聪 近几天,中科院理化所杨冰女士在北医三院保胎住院期间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引发网民高度关注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1/21/024207.html

等待处理…

如何不再有第二个“杨冰”

中科院怀孕女博士死亡事件调查

2016/1/21

□ 中国妇女报记者 耿兴敏 韩亚聪

近几天,中科院理化所杨冰女士在北医三院保胎住院期间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引发网民高度关注,随即其所在单位和北医三院以及中国医师协会都有声明出现,更是引发热议。

网上各种消息一时真假难辨。不少人以自己的角度和立场甚至根据一些细节判断写了不少言辞激烈的文章。人们似乎关注的不是事件的真相和经验教训,更多的是在“过把自己的瘾”。

博士孕妇离世引口水战

死者杨冰是一名在读博士,博士论文在离世前也已经写完。

1月11日,对于张自强和北医三院的医生来说,都是一个相当难熬的日子。前者,自己的妻子杨冰怀孕26周多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一同离开这个世界的,还有腹中已经成型的胎儿。而后者,看着经抢救却无力挽回的生命,作为医生,又要经历一次心中的失落感和挫败感,还有以及对生命无常满怀敬畏的隐痛和心理冲击。

逝者已去,活着的人还要生活,1月20日,张自强告诉记者说自己的妻子“成天笑眯眯的,从不抱怨,总是为别人着想,勤劳美丽”。他还说,“世事无常,很多都是失去了才真正懂得原来的是那么珍贵。”

“我媳妇特别特别好!我一定要为她讨回公道。”此前一天,张自强曾“不愿意接受采访”,原因是“已经太多二次伤害了”。对记者发去的信息他礼貌地回复“谢谢”。

而医生们,依然选择沉默。北医三院的消息,依然是来自网站的声明,仅此而已。

和张自强以及同样身处质疑中的医生们的关注点不一样,网民们的争论和评论仍在网上继续。都在按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从中科院理化所、北医三院和中国医师协会“声明之争”到女性生育权等等。

1月19日,中科院理化所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存在网上流传说的中科院理化所所发公函是对北医三院“施压”。对于整个事件,该工作人员表示,“关于这个事情,我们在网站上有个说明,都在那个说明里面进行解释了。”

当日,中国妇女报记者也获悉,网上所谓微信圈里北医三院的有关其他信息,甚至包括“乔杰院长所言”等信息,都是不实信息。这名北医三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看声明就行,同时表示:“我们不怕说,你不用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客观地写就行。”

在联系采访时,记者明显感觉到各方的谨慎。网上,已经有太多不明来源的信息了,不仅使得网民不知真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当事人的神经,误导着对各方的判断和理解,在不同程度地刺激着当事人的心情和态度。

死亡是否可以避免?

1月19日,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到了杨冰生前的领导,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季君晖博士。

“平时杨冰在所里各方面情况都不错,所里的人都清楚。”在杨冰意外去世之前,杨冰跟季君晖一起工作了将近10年时间。在季君晖的印象里,杨冰是一个很勤奋的孩子,工作勤恳,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

活着,对于活着的人似乎并不知道有多珍贵。

这位领导说,2016年元旦之前,在所里课题组的一次见面,竟成了和杨冰的最后一次见面。

“性格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一个朋友,发生这么多磨难后为什么还要无端遭受指责?我觉得非常不公。”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

杨冰事件中,“孕妇”“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等相关字眼也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所以也引发诸多口水大战。

据医学解剖结果,杨冰因为主动脉夹层问题而离世。由此,网上空前聚集了这个本来陌生的名词。

可以说,杨冰的去世,也引发大家对一种病症的认识和关注。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残忍”地说,杨冰用自己的生命为网友补上了可能平时不去关注的科普知识课。

这次,杨冰不幸遭遇了这个并发症。据悉,杨冰猝死的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占所有妊娠的百万分之四,是一种罕见病。

据《循环》杂志发表的美国心脏学会有关主动脉夹层发病的恶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其中包括妊娠。如果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警惕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专家介绍,由于主动脉承受压力和血流量巨大,一旦血管壁撕裂,导致大出血机会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在我国,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近年来又有年轻化的趋势。典型的急性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可以出现心衰,甚至突然死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赵克强博士介绍,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也容易造成动脉壁的损伤。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几乎所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都存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现象。换句话说,高血压的控制对于主动脉夹层的预防、治疗、预后有着全面的影响,是最基本和最不能忽视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妊娠是另外一个高发因素,与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赵克强表示,在40岁前发病的女性中,有数据表明50%发生于孕期。

医院是否错失抢救机会?目前尚未有调查结果。20日,经历了亡妻之痛的张自强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病案资料若有机会我会公开,她有太多可以活着的机会。”

高危是否应该怀孕

对于网络上纷纷扰扰的消息,一位卫计委工作人员表示:“建议大家告一段落,静观各方调查结果。”

而对于杨冰之死,不少网友还质疑甚至指责死者的丈夫强加自己意愿逼迫自己妻子生小孩。

“关键是,孕妇怀孕其实是一段并不短的时间,怀孕前家庭成员是否主动了解相关的风险和知识,怀孕后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咨询服务。”

中国社科院一位教授曾做过生育意愿方面的调查,他表示,各方少些抱怨,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反思自己一方是不是做得很到位。“避免悲剧,这最重要。”

比如,对每一位孕妇来说,生孩子不仅仅是她本身的事情,身后都有家庭和幸福息息相关。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一位从事多年妇幼保健工作的医生表示,对于孕妇来说,产前检查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次数和标准来做,如果不做,就肯定有危险因素的存在。

杨冰被网友归入高龄产妇之列。根据北医三院的说明,34岁的杨冰,妊娠26+周(自然受孕),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中心副主任、高血压专家和瑜斌教授表示,高血压本身不是妊娠和怀孕的禁忌证,即使是高龄怀孕,也不是禁忌证。只要血压能控制平稳,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目前许多降压药物是否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不太知道。所以如果是高血压患者,准备怀孕,要到医院请医生帮助选择对胎儿没有影响的降压药物。

和教授强调,对于血压控制不稳的人,是不适合怀孕的。

如果怀孕期间,合并了妊娠中毒症,也就是妊娠高血压,血压又不能得到控制的话,这种高龄孕妇要非常慎重,比如一旦出现这种高血压严重并发症,比如有子痫,高血压导致抽风,高血压引起血管并发症,比如血管瘤,动脉瘤,或者动脉夹层,一旦出现这些病症,应及时终止妊娠。

另外,除去这些合并症以外,还同时发现其他高血压的靶向器官功能受到影响,比如肾脏、心脏功能下降,肝功异常等情况,要终止妊娠。

怀孕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和瑜斌说,像杨冰那样患有高血压的备孕女性,妊娠之前,尤其高龄肯定需要到医院对自身身体条件要有个评价。目前医院的评价系统应该说不错。

首先要对准孕妇的心血管做评价,另外,平时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教授提醒,产前检查,请大夫做个综合评价,千万别在这个环节图省事。

网上的争议还在继续。死者所在单位表示,有关通过互联网渠道的不实信息、损害死者本人及家属名誉的行为,死者家属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目前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

而北医三院,在其官网上发布《关于网传“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有关情况的说明》中称:家属数十人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产科病房,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北医三院正常医疗秩序,对其他孕产妇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并表示:北医三院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或法院处理解决。中国医师协会也为维护医生尊严发了声。而死者家属予以否认,要求拿出证据。

一切尚待结果。而对于生命,抛却争议,该汲取的教训,还是要警惕。网上,一篇《别让生育文化可能带给女人的悲剧反复上演》获得了“100000+”的阅读。网下,关于是非真假的争论依然在延烧。也许,我们应该回到问题的焦点:如何不再有第二个“杨冰”。

上篇:没有了
下篇:江苏试点干预儿童家庭监护缺失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