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袁鹏
六盘山,对于没有来过甘肃、宁夏的人来说,知道这座山可能更多的缘于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那首著名的诗词。
而今的六盘山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1月5日到6日,中国妇女报记者深入到甘肃静宁县、崆峒区等六盘山连片贫困区进行采访。
5日,中国妇女报记者首先来到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乡潘口村进行采访。
潘口村是花所乡的贫困村之一。村书记段钰杨是个精明能干的中年人,他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潘口全村206户,794人,村里有3170亩地,但只有140亩川地,其他都是山地,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山上。
“川地是水浇地,山地只能靠天吃饭。”“我们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地域条件限制!”段钰杨说。
采访间,中国妇女报记者随段钰杨乘车来到村部附近的山里探访,这是一条已经硬化过的路。之前这里是一条只有两米宽的土路,是村里自己整修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路面不仅硬化还进行了拓宽,可以保证机动车辆的通行。但段书记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像这样没有硬化的山路,在潘口村还有不少,户与户之间的路更是困难。
在一处山梁上中国妇女报记者看到,这里地势陡峭,一片片山地沿着山势起伏绵延。山腰里或山脚下,一些农户院落散落其间,那里,几乎看不到路。
“这里的山地可以种粮食,也可以种果树,我们也邀请一些种植大户来考察过,但这里地势不好,山坡太陡,没有路,连苗木运进来都困难,许多地方连农用架子车都进不去,只能靠人扛,人家看了看,没办法集中开发,摇摇头就走了。”段钰杨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采访中中国妇女报记者还了解到,这一带的深山里盛产山杏、桃子等水果,但每到秋季,因为没办法运出去,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果实无人采摘,落到地下烂掉。这里产土鸡蛋,但这样的路,土鸡蛋没人来收,也运不出去。
“不是我们不想发展,地域条件的限制确实是个困难!”中国妇女报记者不由得想起了段钰杨说过的话。
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回避,而对于每个贫困家庭来说,导致贫困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中国妇女报记者看到,在每个村的贫困户公示栏都注明了各家贫困的原因、帮扶措施等等内容,资金缺乏、缺少劳动力、因病因残致贫是贫困家庭最集中的致贫原因。
在静宁县八里镇靳坪村孙安润的家里,中国妇女报记者看到,由于患静脉曲张,女主人孙安润行走困难,只能扶着支撑物慢慢挪动,这位只有40岁的农村妇女,因为疾病显得疲弱不堪。不幸的是,孙安润的丈夫张彦文身体也不好,去年刚刚做过一次手术,身体还需要休养。孙安润、张彦文两口子都正值壮年,有一定文化,有着很强烈的发展愿望,但因为家庭积累薄弱,加之生病、孩子多,家里的生活落在了后面,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家庭。
“贫困山区的生态脆弱、家庭也很脆弱!”八里镇的镇长戴康说。
可喜的是,自甘肃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像潘口村、靳坪村这样的贫困村的道路、电网、饮水工程、危旧房改造、村级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纳入到具体的帮扶内容里。以潘口村为例,目前,部分村社之间的山路已经拓宽、硬化,还有部分村社之间没有硬化的路段也正在协调解决,村民用电用水的问题也已经升级改造或者得到解决。在八里镇,精准扶贫以来有17.1公里的山路被硬化,目前全镇可以实现村社之间的道路畅通,大部分社与社之间的道路也已经实现畅通。
对于每一家贫困户,各乡镇、村社根据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都为贫困户建立了扶贫档案,制定了精准扶贫措施,通过扶贫贷款、产业带动、学习培训、其他项目的支持对贫困户展开扶贫工作。
像八里镇靳坪村孙安润这样的家庭,镇上已经通过扶贫贷款帮助他们进行肉牛养殖和果树种植。采访中,孙安润向镇上帮扶干部提出了想扩大养殖规模的要求。
镇长戴康当场表态:“只要他们有发展需求,我们就一定支持!”
“我们以前就想搞点养殖,因为没有资金,一直没搞起来,精准扶贫让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张彦文、孙安润夫妇说着这些话的时候,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