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2.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中小学生每周体育运动量为7小时以上,78.3%的受访者发现自己身边“小胖墩”“小眼镜”在增多,71.7%的受访者认为中小学生不运动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
上海体育学院对11万余人大样本量抽样调查,于2015年11月28日发布了调查结果——“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指出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静态生活时间过多,成为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
两项调查的共同结论在于,中小学生的运动量少、运动强度低,对其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今,他们何以如此之“宅”?
学校:保安全 小课间不准出教室
“儿子告诉我,学校规定,一二年级学生课间十分钟不能出教学楼,只能在班里走动走动或者去上厕所。”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宋扬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宋扬和班里的几位家长沟通后得知,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免不了打闹、奔跑、冲撞,容易引发孩子们摔伤、误伤。所以,干脆要求孩子们课间十分钟乖乖地待在教室里,只有大课间时间出去做操活动一下。
在询问了身边的家长朋友后,宋扬发现,北京东城、西城等区的一些学校也有类似的规定。在部分学校,为了防止课间学生疯跑打闹出问题,老师还会对课间能够保持安静的孩子予以奖励。学校这么做,主要是出于考虑孩子的安全。虽然能够理解学校的做法,但宋扬仍然觉得,这样的管理方法有些“因噎废食”。
宋扬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40分钟一节课已经是他们能承受的极限了,如果课间十分钟不让他们出去透透气儿,撒撒欢儿,换换脑筋,在上下一节课时更不容易专注听讲。一天六七个小时被圈在教室里,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容易近视,活泼的天性也会受到压抑。
宋扬无奈地表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是敢怒不敢言,如果给学校提意见,又怕影响孩子。所以,只能每天放学回家,让孩子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但苦于找不到同龄小朋友,孩子经常觉得没意思,宁愿回家看电视、玩游戏。前几天,她给儿子报了一个乒乓球班,每周二四上课,一次一个小时。“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放学后能活动活动,打得好不好是次要的。”宋扬说。
相比之下,中学没有课间十分钟不能出教学楼的规定,但孩子们仍有苦衷。
一些学生提及:“虽然课间时间可以自由活动,但有些老师拖堂,前一节课刚下,后一节课的老师跟着就来了,有时连上厕所都来不及,更别说出去活动了。”
据一些家长反映,影响中小学生不运动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学校担心运动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危险、缺乏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体育课内容与应试挂钩、学校及社区体育设施不健全等。
孩子:课业负担重没时间运动
前不久,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公布了对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随年龄增长,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其中44.2%的受调查对象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归结为“怕影响学习”。
北京海淀区某示范校学生冯雨曦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在同龄人中她算是比较爱运动的。上小学的时候,每周能游一到两次泳,偶尔打打羽毛球;上初中以后就只能在寒暑假、“十一”、“五一”这样的假期去游泳,但每周能抽出四五个小时跳绳、跑步;高一高二时,跑步的次数也少了;如今读高三了,高考在即,她的健身卡已经在抽屉里静静地待了三四个月了。
中考生路鸣也有同感:“我很喜欢打羽毛球、网球,以前一周还可以打两三次,但随着作业的增多,现在不能保证每周打一次。不过,每周我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练习中考必考的体育项目,比如引体向上、800米长跑。我总觉得这样运动是被动的,因为我不喜欢这两个项目,但为了升学,不得不练。”
北京西城区的一名中考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喜欢锻炼,跑步太累了,踢足球还可以,但有时候相互冲撞,容易摔伤。现在临近中考,身体千万不能出状况。”他还表示,妈妈告诉他,学习好的孩子不用练体育,只把中考必考的体育项目练一练就可以了,最终还要靠高分直接考入示范高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是否运动,须视需求而定。如果孩子参加中考,家长们多半会给孩子制定训练计划,目的是千万别让体育拖了后腿。进入高中,体育不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家长便将体育锻炼视为可有可无,不再督促孩子了。
一位资深的高中老师介绍,“学业越累,学生越胖。因为学生每天就是吃饭、学习、上厕所,光坐着不运动,肚子、腰、腿明显发胖。这情况越到高三越严重,而且由于长期缺乏锻炼,隔三差五就会有学生生病。”正如一些高中生所言“要是有那时间还不如睡觉呢!”没时间、累,已成为高中生排斥运动的理由。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的数据还显示,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青少年比例,男生为20.9%,女生为15.7%。小学四年级占总人数的32.5%,初三为13%,高三为7.1%,呈现年级越高时间越短的趋势。
毋庸置疑,在高考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高度重视、运动场地的缺乏、社会运动意识等都制约着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使现在的孩子没时间玩、没伙伴玩、没地方玩、不会玩。
家长:做表率和孩子一起“动”
根据2015年8月20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北京市健康白皮书》显示,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6%,比2013年上升了2.6%。55.9%的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5小时。缺乏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孩子的体质健康,部分肥胖学生已出现血糖、血压、血脂、尿酸异常和脂肪肝现象。
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有关负责人认为,除了遗传因素,肥胖还与青少年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以及不健康的行为有关。大部分肥胖的孩子其家长也胖,这是其家庭不健康的行为积习所造成的。通常,这类家长也不喜欢运动。
201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19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仅有7.4%的孩子会和家长一起运动,这也说明家长对孩子运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学校保证孩子的每天的运动量以外,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家长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锻炼。家长陪伴孩子做运动,不仅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促进整个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提升,形成运动氛围,也能使运动的时段成为最快乐的亲子时光,增进亲子关系,逐渐帮孩子养成爱运动的习惯。
家长该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孩子适合的运动,而不是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是青少年必要的三类运动。其中,有氧运动是指能使呼吸心跳显著加快的运动,如跑步、踢足球等;抗阻力运动是指针对关节、脖子、腰、腹等部位的运动,如蹲马步、仰卧起坐等;骨质增强型运动多指跳绳、单双杠、俯卧撑等运动。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做做这类运动,多在户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