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20160114d5b11220710241a48ab5e58d5f15a478.jpg
邓迎香进入她率领村民“刨出来”的人工隧道。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邓迎香在麻怀隧道入口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1/14/023997.html

等待处理…

女愚公邓迎香的故事 不只是凿通一条隧道

2016/1/14

邓迎香进入她率领村民“刨出来”的人工隧道。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邓迎香在麻怀隧道入口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周玉林

穿过麻怀隧道,走进麻怀村,仿佛走进“桃花源”: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的村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

“1992年,我生了个男孩。孩子还没满月,一场怪病就把他夺走了。”1月6日下午,邓迎香指着山路对中国妇女报记者喃喃说道,“那天,孩子嘴里、鼻子里一直往外冒泡沫。你看,就这样的山路,根本没法把孩子及时送出去。”

那是邓迎香的第一个孩子,虽然23年过去了,但泪水依然禁不住夺眶而出。过了许久,她才再次说道,“这就是我为什么坚持挖洞的动力,不能让这样的事再发生了!”

邓迎香带着记者翻山越岭,重走村民们祖祖辈辈走的山路,山路陡峭,一步一停,“这条路上,曾经摔死了好几头牛和马。”

为修建一条出山之路,邓迎香和乡亲们先后两次、历时12年,用钢钎、锤子开凿出216米的“人工隧道”,终于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了。

2014年2月,邓迎香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2014年7月25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麻怀村调研时说:“以邓迎香为代表的麻怀群众是‘新时代的愚公’。”

陡峭山路,将孩子读书年龄推迟到十岁

“我不是麻怀村人,是从董当乡嫁过来的,妈妈说我是从米缸跳进了糠箩。”邓迎香边走边说,脚步敏捷,“我娘家早已通路通电,而这里路电都不通。”

“麻怀隧道没通前,我们进出村子都得经过这条陡峭山路,才能到达县级公路。新鲜蔬菜和牲畜都没办法往外运,盖房子的材料都是肩挑马驮运进村的。”说话间,邓迎香不停地提醒记者小心脚下。

1995年,邓迎香的大女儿出生,“怕再出状况,我就把孩子送到娘家,在外公外婆那边上学。”

“孩子上学最苦了,天蒙蒙亮就起床,吃完早饭去上学,翻过这座山,还要走3公里才到学校。”一天,邓迎香被老师叫去训话,“你家孩子上课总打瞌睡。”

女儿告诉邓迎香,“妈妈,每天走到学校,我已经累得不行了。”

“是啊!孩子每天上下学,来回要走4个多小时,哪还有精神读书?”两个多小时的险峻山路,把麻怀村孩子上学的年龄推迟到10岁。

邓迎香没读过书,只参加过村里的扫盲班,但她深深地感到知识的重要,“没有知识,庄稼都种不好!”

再苦再累,她都要送孩子上学,“六年里,女儿换了4所学校。”

打通隧洞,邓迎香和村民们跪着趴着凿岩石

改变的机会,终于等来了。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覆盖到乡村。

“麻怀村要通电了!”村民们奔走相告,但电线杆和变压器怎么运进村,成了大问题。工程几乎搁浅。

麻怀村副主任李德龙住在翁井组,就和组长曹响国几次组织村民探路。

一次,从县交通部门退休在家的帅永昌协助勘测路线,发现广山坡南面山腰有个40多米长的自然溶洞,溶洞北端方向刚好连着麻怀村翁井组。

于是,李德龙突发奇想:能不能打通溶洞,从山外挖一条通往山内麻怀村的隧洞?

说干就干。在李德龙和曹响国的号召下,离广山坡最近的翁井组27户每户出一人,三班倒挖洞。另外每户还缴15元购买铁锤、洋镐和照明用的煤油、蜡烛等。

得知消息后,邓迎香拉着丈夫袁端林加入了李德龙组织起来的“挖洞大军”。

“没有技术人员、没有安全防护、没有资金和专用工具,从石灰岩的山体中间打穿一条通向山外的捷径,那真叫一个难啊!”1月6日晚,李德龙对中国妇女报记者回忆道,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止不了麻怀村人穷则思变、自力更生的干劲。

于是,27人,扛着锄头、拿着钢钎、提着簸箕,开始挖洞。但挖洞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溶洞狭窄,邓迎香和村民们只能跪着、趴着,一镐一镐地凿岩石。凿一阵子,村民们再紧挨着盘坐在地,从内向外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递到洞外。

原始的方法挖洞,累得大家直不起腰、走不动路,“晚上回家,连吃饭力气都没了”。

可每当有人懈怠时,邓迎香就鼓励大家,“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好歹有进展。”

尽管进度很慢,随着运出去的泥石越来越多,离打穿隧洞的目标越来越近,邓迎香和村民们虽累犹乐,虽苦犹甜。

就这样,邓迎香和村民们坚持挖了14个月。

2001年,农历正月二十八的傍晚,邓迎香与村民们正在昏暗的洞中开凿石头,忽然从对面传来轻微的敲击声,她停下手头的活儿侧耳细听,“是另一组挖掘队凿石发出的响声”。

凌晨两点,一个村民在乱石间刨着抠着,猛然间抓到了对方组员的手,两人不约而同地大叫起来:“通了!通了!”

兴奋的人们再次奔走相告。此时,邓迎香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夜宵。那一夜,17个打洞村民高兴得一醉方休。

隧洞通了之后,电线拉进了山村,村民们终于告别煤油灯,过上了光明亮堂的用电生活。

隧洞变隧道,邓迎香和丈夫四处找钱

“2004年6月,我前夫在一次煤矿事故中走了。”这突如其来的事故,从此改变了邓迎香的命运。

为了抚养年幼的两个孩子,外出打工的邓迎香回到了麻怀村。

两年后,邓迎香与同样丧偶的李德龙重组了家庭。

2010年国庆,在苏州打工的李德龙的女儿李琼回麻怀村办喜事。

“当时迎亲的车队开不进来,女儿要抱着婚纱穿过隧洞,女婿全程猫着腰,小两口始终一前一后,好几次都差点摔倒在水中。钻出了隧洞,女儿的婚纱沾满了污泥,狼狈不堪。”邓迎香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人家女儿出嫁风风光光脚不沾泥,我家女儿出嫁有车进不了家。”

“隧洞通了,缩短了村民出行距离和时间,但肩挑马驮的现状没有改变,人们出行依旧不便。”邓迎香送走了女儿女婿,就对李德龙说:“一定要把隧洞再打高、打宽,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通汽车。”

“痴人说梦!”李德龙吃惊地看着邓迎香好一会儿。邓迎香口气坚决:“不只是说,我还要做呢!”

李德龙在上次挖洞放炮时,耳膜被震聋了,这次扩洞邓迎香就成了带头人。而这次不仅丈夫说她“痴人说梦”,村民们也这样说邓迎香。

隧洞变隧道,麻怀村前后开了三次村民大会。第一次,因意见不统一,大家足足吵了4个小时,有些人觉得没必要,有的人觉得再拓宽成本太高。

好不容易统一意见,可第二次会上,又有村民反悔了。第一批参与挖洞的部分村民认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路修通,现在房子已经修好了,扩洞的事情应该留给后边的人去做。

邓迎香再次苦口婆心地述说拓宽隧洞的诸多好处:如果大卡车能开进村,山外人就可来收活的牲口,每斤价格能比现在高5角;外面的人来收庄稼和农副产品,东西新鲜售价高不说,村民们还省时省力;如果谁家还想建房或装修,不仅运输成本可以降一半,东西还能拉到家门口……

说服村民们后,邓迎香开始带着丈夫四处找钱,“他是村干部,能代表村里人给人家表个态”。

“县民宗局5万元、民政局3万元、城建局2万元、残联3000元、罗甸职校2000元、县政府5000元、石书记协调了4000元,县财政局给了30吨水泥、林业局给了10吨水泥、水利局给了20吨水泥……”邓迎香对帮助过自己的“恩人们”感激不尽,永远记在心里,“没有他们、和各级政府的帮助,麻怀隧道通不了”。

因为钱不够,邓迎香还动员女儿女婿,把做生意的一万元周转资金捐出来。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翁井组村民都被动员起来后,邓迎香又号召麻怀村其他组的村民加入到这项带富今朝、惠及子孙的艰巨工程中。

2011年8月16日,麻怀村人终生难忘的日子,一条长216米、可通行5吨小型货车的出山隧道彻底修通了。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六个组数千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过去两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需几分钟。

隧道通了,村民盖了砖房收入翻番

麻怀隧道的开通,让邓迎香和村民们都有一种似乎从“远古”一跃跨入“新时代”的感觉。看着山下的水泥路邓迎香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过去世世代代的贫寒、落后和封闭,将不复存在。

隧道开通后的麻怀村,落实了农村改厕项目,修建了通村公路,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甚至开上了轿车,80%村民出行都是摩托车。“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新房,以前几乎都是木头房。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七八百元,翻了一番,达到2200多元。”

“人均纯收入只有2200多元,只是初步改变贫困面貌。为了生活,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2013年当选麻怀村村委会主任的邓迎香,决心第二次带领村民移除贫困这座大山,为麻怀村找到一条发展新路。

“想到就干!”

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然后又给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打电话,希望他们返乡创业。

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曹响国、任达发、胡罗燕等都是被她请回来的,他们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过完春节再将养殖基地建起来。”

如今他们种出的药材与外地商家签了包销协议,还在网上开起了农村淘宝店。为了让更多没有资金的群众脱贫致富,邓迎香又鼓励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流转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全村的群众都被调动了起来。”

“自从麻怀隧道通车后,麻怀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1月6日,正在麻怀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的罗甸县委宣传部长龙仲芳对中国妇女报记者说。

最让邓迎香自豪的是,麻怀村终于走出大学生了,这都是在隧道打通之后的事。“2014年6个大学生,2015年又是6个,都是三本以上。”邓迎香对麻怀村的未来充满希望。

上篇:没有了
下篇:甘肃完成性别平等立法研究报告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