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蔡锦其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70%的人口生活在高山峡谷和交通闭塞地区,90%以上妇女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与传统习俗的影响,增收门路狭窄,目前还有83.3万贫困妇女。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妇联针对农村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的问题,着力拓宽少数民族妇女就业脱贫的渠道,制定了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规划,开发出了彝绣、挑花绣、彝族漆器手工绘制、彝族银饰、纺织裙等20多类妇女手工制品,作为增收致富项目,帮助留守妇女、失地失业妇女、残疾妇女等群体走出创业就业难困境。
凉山彝族刺绣历史悠久,但长期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品设计低端、经营方式粗放等问题。近年来,凉山州妇联在扶持彝绣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妇联组织的引领、服务、孵化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推行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储备+市场运作+协会服务+机构研发+彝绣人才参与+社会支持”的发展模式,实施了“十百千”彝绣的人才培育扶植计划、“设计·彝绣”创新创意扶持计划和“金融伴你成长”关爱计划,重点培育了彝绣女企业家贾巴子则与阿牛阿呷两家公司,作为推动凉山州彝绣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向全州各地区辐射,带动妇女创业就业。
截至目前,全州培养彝绣初级绣娘6000多人,中级绣娘100多人;建立了彝绣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州级3个、县(市)级15个;全州从事彝绣刺绣妇女从500名发展到31600名;从业妇女年均收入从1000元~1.5万元提高到1.2~5万元,近2万个农村家庭实现了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并打造了刺绣民族手工艺术“彝针彝线”品牌,为促进彝绣产业化发展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51岁的贾巴子则是一位彝绣传人,2012年成立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和妇联的扶持下,她的公司一年一个台阶,快速发展。西昌市妇联“大凉山彝绣培训中心”和州、市两级“妇女居家就业示范基地”就设在她的公司内。
贾巴子则介绍说,2014年公司与西昌市妇联组织了“西昌四合乡彝绣培训班”,首批22名彝族妇女成为她的徒弟,在这里学习彝绣构图、裁剪、刺绣手艺。她鼓励她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设计出更多的新图案,共同努力把市场做大。
据悉,目前,“大凉山彝绣培训中心”已培育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彝族绣娘300人。在市妇联的协调下,中心与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结成了联盟,以更好地保护彝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记者在贾巴子则公司的大楼里看到,一楼是彝族服饰专卖店商场,二楼右侧是彝族服饰博物馆,展陈着彝族男女老幼的彝族服饰;左侧是制作车间和彝绣培训室,车间里,一群彝族妇女正神情专注地踏着缝纫机忙碌着,她们身边堆满了五彩缤纷的半成品布料。
38岁的绣娘季作正在一块黑布上比画着准备剪花新样图。她说,她丈夫在外地上班,她在家照顾两个上小学、一个上中学的娃娃,每天接送他们上学放学。“我在公司属于灵活就业,有啥活就干啥活儿,有不懂的地方,贾巴子则老总会手把手地教我,每月还挣3000元左右,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西昌市妇联主席汤学莲对记者说,目前,贾巴子则的公司有固定骨干员工12名,月工资为2200元~3400元,还有48名妇女从事居家灵活就业,每月收入500元~2000元。此外,西昌周边乡镇的一些彝族妇女也到公司来接件回家做,一共带动了1500名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据介绍,2015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彝绣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了对彝绣手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了彝绣产业的发展。凉山州妇联主席马燕灵表示,2016年,凉山州妇联将把彝族服饰做成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项目,做成全州的大产业,把“彝针彝线”民族品牌做大做强,推动大凉山彝族的“针尖”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