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m201601078a0ecb4494154b4c93076a34d469c7f1.jpg
他们是这样一个群体:超过14%的孩子经常“被人注意时表现得很不自然”,40%的孩子有时“大家情绪高涨时他依然很安静”,超过30%的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1/07/023776.html

等待处理…

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堪忧

2016/1/7

他们是这样一个群体:超过14%的孩子经常“被人注意时表现得很不自然”,40%的孩子有时“大家情绪高涨时他依然很安静”,超过30%的孩子有时“只喜欢安静的活动”。有7%的孩子经常“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好”,有超过20%的孩子经常“害怕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话”,8%的孩子“没有家长陪伴或不住在家就不敢睡觉”,有17%的孩子有时会“担心自己会发生一些坏事情”。

■ 刘占兰 胡彩云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通过对重庆、河南、甘肃等地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与县城儿童、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倾向。

陷入负面情绪难以自拔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学前儿童负面情绪的识别与应对水平总体较低,农村儿童更低;家庭和教师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没有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比例仅为3.21%,而农村非留守儿童为6.67%,县镇与城市儿童没有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比例均高于10%。具体比较三种负面情绪的较高频度表现,同样也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具体到三种负面情绪的识别与应对,孤独情绪方面,学前儿童总体平均分为3.91分,留守儿童仅为2.93分,县城儿童基本得到5分左右;抑郁情绪方面,学前儿童总体平均分接近5分,留守儿童为3.84分,而县城儿童为6分左右;焦虑情绪方面,学前儿童总体平均分为5分,留守儿童为3.97分,而县城儿童接近6分。

照料者文化水平影响留守儿童负面情绪

调查从家庭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方面,主要照料者为父亲或母亲的儿童,其心理健康与情绪能力明显高于照料者为爷爷奶奶的儿童。照料者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其学历越低,儿童情绪识别与应对的能力越差,而负面情绪的表现越严重;照料者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差异不明显。照料者职业方面,最突出的差异表现在照料者为农民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情绪能力较其他职业照料者的儿童差。家庭经济状况为“好”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好些。

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学历越高,其儿童情绪识别与应对能力得分越高,而负面情绪表现得分越低。教师职称方面,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其职称越高,儿童情绪识别与应对得分越高,负面情绪表现得分越低。小教二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儿童心理发展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教师年龄方面,其年龄越小,儿童情绪识别与应对得分越高,而负面情绪表现得分越低。

留守儿童的主要照料者以祖父母为主,学历水平较低,一般认为孩子只要安全有人看、吃得饱穿得暖就没有问题,基本不关心孩子的情感与心理需求。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状况、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偏低,而且特别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照料者和教养者的这些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给幼儿补上社会性情感教育

专家建议,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父母应尽量带着儿童外出务工,确保家庭结构完整与亲情建立;如果不能带儿童一起外出,父母应尽量缩短外出打工周期,就近务工,增加与儿童见面、互动的时间与机会;如果打工地点很远,无法多次回乡与儿童见面,则应尽量保证经常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直接表达对儿童的关爱。

专家建议,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社会性情感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各种负面情绪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识别、合理适宜地表达与缓解各种负面情绪。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愿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他们,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

(作者简介:刘占兰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彩云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上篇: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下篇: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独具优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