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坛近两年涌现出大量受到欢迎的“轻”电影。青春爱情片虽然并不是女导演的专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细腻的情感、浪漫的情调使女导演更倾向和擅长于拍摄这类影片。在对抗好莱坞全球性的资本与文化入侵上,新锐导演们功不可没,而其中的女导演则更以其天然的性别优势引领了这一创作走向。
■ 周雪花
近日,由香港女导演黄真真执导的电影《消失的爱人》在南京举行了小范围的试映活动。从《被偷走的那五年》到《闺蜜》,《消失的爱人》作为黄真真导演“真”系列三部曲的终结篇,在选材上十分大胆,将视角对准中国电影从未探寻的“灵魂”领域,并巧妙地和爱情结合在一起,着重刻画无言的大爱。不少观众被这种颇具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对爱情混搭悬疑的影片类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悉,该片将于1月15日在全国上映。
作为一个明显的现象与潮流,中国影坛近两年涌现出大量受到欢迎的“轻”电影。这些“轻”电影多以青春爱情为叙事符号,唤起不同层次观众的内心情感体验。青春爱情片虽然并不是女导演的专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细腻的情感、浪漫的情调使女导演更倾向和擅长于拍摄这类影片。
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曾经掀起了青春爱情片的热浪,紧随其后,一批青春爱情片带来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体验。《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时的惊喜;《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中多重爱情的青春轮回;《万物生长》的青春成长物语……此外,李小雨的《北京·纽约》、伊能静的《我是女王》、落落的《剩者为王》等,都指向了青春与爱情,并且在中国影坛迅速地掀起了青春热。
女导演的“轻”电影劣与优
这些青春爱情类电影因为所谓的内容“轻飘”而多受诟病。以徐静蕾电影为例,截至2015年上映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徐静蕾已经摄制完成了6部影片,其中,《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有一个地方》票房均超过一亿,徐静蕾也是最早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女导演之一。虽然取得了如此不俗的成绩,但徐静蕾的电影一直颇受争议,陷入了所谓“票房飘红与口碑不佳的窘境”。 此外,“轻”电影中诗意化的画面空间也是青春爱情电影受到非议的一个方面,潜台词是:画面美,内容就会空洞与贫乏。
这样的指责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青春爱情片的类型特征和市场价值。电影素有梦工厂之说,在电影中实现自己的梦之旅是观众的观影需求。现代城市的快节奏和封闭的环境使城里人有一种重返大自然,追求异域风情的意愿,旅游观光是工作之余必要的休闲与放松。但是,更多的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一心愿,而电影院则是实现他们旅游之梦的极好去处。因此,如诗如画的影像表达,浪漫温馨的情感传达成为轻电影一个重要的艺术与审美风格,这与其说是“轻”电影的缺陷,不如说是这类影片的优长。
因此说,新世纪以来女导演电影以浪漫风情为主体,以诗意化的风光风情为影像,是表达中国本土情感体验的电影。这种“轻”电影无疑能成为集体怀旧,触发人们情感记忆的电影类型。在轻松、唯美、浪漫的情绪中,观众在聚散两依依中感受悲欢离合,追忆一段独特的又是共有的情感体验,在情感共鸣中净化心灵,抚慰与疗治心灵的伤痛。由此,这类“轻”电影也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
而且,女导演们的“轻”电影,在抗衡好莱坞的文化与经济入侵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都以高观影、高票房抵制着好莱坞大片,从而具有了边缘政治的意识形态意义。并且,《致青春》还掀起了国产青春片电影的热潮。此后,金依萌的《一夜惊喜》、黄真真的《闺蜜》等也在与好莱坞大片的对撞中,最大限度地吸引着观众的视线。
青春爱情类“轻”电影不仅是女导演们擅长的电影类型,而且这类影片也培养了一个广泛的观影群体,推动着国产内地电影的有效传播。女导演“轻”电影的受众大都是女学生和女白领,这是市场潜力极大的一个观影群体,她们正在推动“轻”电影,乃至本土电影的发展走势。有些影片在宣传时已经注意到这一受众群体的存在,女性的性别身份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销与传播符号。制片人方励在为电影《万物生长》做宣传时曾说:在观众看了《速度与激情》后,或许还有一些女性观众想看看《万物生长》呢。这句话其实传达出了多方面的内涵,首先是本土电影人在面对好莱坞进口大片时的不自信;其次,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电影人对独特观影群体的注意与重视。这种关注之声虽然微弱,虽然还不是太自信,但毕竟已然发声了。其实,女性观众更倾向于表现日常情感的轻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突出视觉特效的所谓大片。一些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之所以去看这些大片,大多时候是被宣传和舆论裹挟着走向影院的,是权力话语冲击下被动而盲目的选择。因此,轻电影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去宣传自身的风格,使年轻的女性观众群体有自己喜爱的电影,而不是去随波逐流地追捧好莱坞大片。
应确立女导演的品牌价值
现在研究的当务之急是确立女导演电影的品牌价值。当前在对女导演及女性电影的认知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盲区。尤其是在电影宣传与营销上,参演的明星阵容,尤其是居于国内一线位置的女明星是电影主要的宣传符号,而女导演的身份是隐匿的,大多处于边缘或无名的状态(当然,名演员跨界当导演的属于例外)。其实,导演之于电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是不可取代的,每个导演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与创作经历,展开来都是一幕幕独特的景观,对导演的关注也会改变对演员千篇一律的包装。
即便如此,女导演仍以自己的边缘身份,以青春爱情片的边缘作品,在当今影坛发出了看似微弱实则强大的声音,在中国本土电影迎战好莱坞大片的遭遇战中,卓有成效地对抗着好莱坞的文化与资本侵入。在谈到电影《万物生长》的导演李玉时,制片人方励做出了如下评价:《万物生长》没给中国电影丢脸,李玉导演是条汉子,不惧以作品和好莱坞大片硬碰硬验证成色,而这一点是张艺谋等大牌男导演也不敢尝试的。虽然作为电影的制片人,方励的论断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也确实道出了《万物生长》这类“轻”电影在当前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发展中国本土电影并不能单纯地靠青春爱情类的“轻”电影,但是,在历史的特殊时刻,“轻”电影承担起了这一责任。在对抗好莱坞全球性的资本与文化入侵上,新锐导演们功不可没,而其中的女导演则更以其天然的性别优势引领了这一创作走向。试问:女导演“轻”电影何轻之有?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女导演电影研究》<项目号HB13YS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