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供暖季甫一开始,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先后遭遇雾霾锁城。记者调查发现,造成大范围雾霾的原因,除静风、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外,北方大量燃煤供暖成为“造霾”的一大主力。 朱慧卿/图
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妇在新中国成立前结婚,补办相关手续被要求证明“老两口是老两口”,遭遇不小麻烦。找熟人走“后门”,半小时后,拿到婚姻关系证明。 陶小莫/图
首次提交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让好心人服下了定心丸:患者及其家属如捏造事实向提供帮助者恶意索赔,将承担法律责任。 焦海洋/图
人社部等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记者发现,许多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仍领不到高温津贴,或是常打折扣。有的老板按超过35℃的高温天数发放,有的单位用绿豆、饮料等防暑降温物资“冲抵”,蒙混过关。 唐春成/图
编者按
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需要理性地发声。
2015年,针对那些歧视女性、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事件,我们仍旧坚持以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拨开纷繁复杂的迷雾,揭露其违背男女平等理念的本质,希望以此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公众观念和意识的改变。
站在年度之交的门槛儿,回眸梳理那些曾引发舆论狂飙的新闻热点,我们欣喜于思索与探究之后的回响,也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
明天会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大妈”的明天会更好吗
新闻回放:近来,除了被与“华尔街大鳄”、资本大腕等相提并论之外,“中国大妈”的“任性”很大一部分与广场舞相关,其他有关大妈的诟病也不少,刻板印象之下,大妈其他的日常行为也被集中选择放大:她们出没于高峰时段的公交车上,与年轻人抢座、争吵。连其传统的家务劳动付出——为家庭购物的行为也被“异化”为抢购……大妈的集体处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边在资本市场崛起、受到追捧,一边在不少场合挨骂、走向被污名化的边缘。
声音:中国大妈成为资本市场“有钱任性”的代表,是大妈群体经济实力增强和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权增强的表现,是其投资意识、能力双重提高的表现。但由于信息和资源不对等,大妈终归只是市场的参与者,当有更好的市场设计,来增强中国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而跳广场舞、抢购等所谓的大妈“任性”行为也不能听任当事双方原始博弈。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让抢购无须发生,需要政府的市场调节理顺;大妈爱广场舞,但也不愿意扰民。如何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考虑到大妈等大众群体的文化休闲需求并使之与环境和谐共生共存,是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不可忽视的民生课题。
回响:“中国大妈”屡立时代潮头,以创新之道满足其新需求,引导其抓住新机遇,其实也是在关注并平衡整个社会的多元需求,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5年,“大妈”的被妖魔化趋势得以减速,公众看大妈的眼光更趋平和理性。
贬低女性的惯性思维需要警惕
新闻回放:1月21日晚上,川大中文系教授谢谦在微博中称:“女孩子为什么非要当教授?第一尽职尽责把书教好,第二把贤妻良母当好,第三快乐人生”……“有个博士生女弟子貌似女权主义,男友上海某名校数学博士后留校任教,都谈婚论嫁了,她却不愿离开成都……我说第一,你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何况他是未来的数学家;第二女人的幸福不靠一个人奋斗,资源共享,他的成就也是你的成就;第三女子无才便是得,以他为中心,得到幸福。”
声音: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公开质疑男女平等,口头上高喊性别公正不难,往往遇到具体问题才会露出歧视的尾巴。在女子遨游太空都已经不足为奇的今天,“女孩子为什么非要当教授”的疑问,不仅刺耳更显出偏见之深重与顽固。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则提醒我们,众多独立自信的女子,早以秀美的天足行天下,某些男人的思维,仍然死死地拽着裹脚布不放。很多女孩子非常优秀,有卓越的才智,蓬勃的热情,超人的想象,为什么就不能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什么在家庭和事业出现摩擦的时候,一定是女方放弃努力和追求?如此把女性的天空框定在私领域却缺乏反思,强化女性的依附性而不自省,不仅暴露出歧视观念之顽固,更会误导人们放弃寻求破解之道。由此看来,清除陈腐的性别观念,让男女平等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响:“女子无才便是得”引发全国网友论战,掀起了对“大男子主义”的声讨。这位川大中文系教授的微博一夕之间从晒猫、晒孙子、晒老婆的“一亩三分地”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两性不能共负社会生存与进步的谬见,一点点地失去根基。
男性休产假是权利也是义务
新闻回放:新春将至,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男性迎来了大礼包。据新华网报道,香港《2014年雇佣(修订)条例》下的法定侍产假2月27日开始生效,香港大部分“奶爸”将可首次享有3天侍产假。之前只有男公务员可以享受5天侍产假,而大部分群体享受不到。虽然假期只有短短3天,但新修订的条例至少有两个亮点,一是男性休产假,另外就是每日平均工资五分之四的薪酬由雇主支付。
声音:繁衍后代是女性对社会作出的特殊贡献,却又恰恰因此导致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于弱势,经常遭遇或公开或隐性的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女性时甚至要求签署不生育合同,严重侵犯女性的生育权利。以法律的名义明确对配偶的陪护和对婴儿的照顾,不仅有利于两性公平承担生育成本,减少职场性别歧视的可能,有利于维护妇女劳动权益,还可以增加父亲角色在家庭家务中的参与度,打破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就像瑞典的实践已经证明的那样,在给予妇女平等工作权利的同时,赋予男人平等居家的权利;男性在承担养育下一代责任的同时,也享受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天伦之乐。在女性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同时,男性既能在职场上获得成功,又能做个负责任的“酷爹”“奶爸”。
回响:男性参与生育事务正在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更多的地方为男性休产假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评价男性将不再聚焦于事业,还关注他们对家庭的贡献,当“看孩子的爸爸”和“工作着的妈妈”同样流行,每一个小家庭也都将变得更和谐、更温馨。
拿什么来“拯救女教师”
新闻回放: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成为山东省今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人大代表担忧,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让教出来的男孩不像男子汉,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中小学老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非个别学校独有,有人呼吁“拯救男教师”。
声音:教师队伍“阴盛阳衰”是否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需要科学调研论证,且慢妄言。不过若据此推测:如果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让教出来的男孩不像男子汉,而是“小鲜肉”,那么,是否教师队伍“阴衰阳盛”就会让教出来的女孩都是“女汉子”?“小鲜肉”“女汉子”是问题吗?有人不觉得是,因为在一个社会性别区隔不再那么渭泾分明的时代,两性的性格特点也不再是水火不相容、非此即彼。而是各自取长补短,有了融合之势,融合互通是时代新常态,也是社会性别发展的新常态。“拯救男教师”之际,有人建议,对男教师可以适当放宽招录标准。那么,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不利局面是否会变得更加艰难?当优待男准教师的挤压效应叠加,哪里才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乐土”呢?该拿什么来“拯救女教师”以及面临更多行业竞争劣势的女性择业者呢?
回响: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凡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院校、性别、民族等歧视性信息,令人称道,虽然,从“通知”到落实,还有距离。此外,“严禁就业歧视”冲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希望也在不远处:全国人大财经委认为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确有必要。
“带薪例假”,没有体会不要漠视
新闻回放:3月30日提交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初审的《山西省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草案)》规定,生育产假假期从90天延长至98天,难产增加15天;未满4个月流产可以享受30天产假;痛经严重的女职工可以带薪休息,有更年期综合征可减轻劳动量。消息一出,支持者甚众,但也有反对者认为,来个“大姨妈”有什么了不起?
声音:没有体会不要漠视,有人觉得“经期假”不靠谱,是因为长期以来,经期仿佛只是一个隐形的存在:人们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不把它当一回事,更准确地说是不想把它当成一个事,虽然,它其实给女性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麻烦。这种刻意的淡化情结与在对待其他类似问题上的思路如出一辙:例假、生育、哺乳……都是女性的个人、家庭事务,只能靠个人的力量与意志去克服它,克服得似乎不存在一样。你每月或多或少地为它所折磨,但你似乎只能无话可说。似乎这是生为女性的应有苦痛与负担,少有人去想:这种苦痛和代价其实是有社会价值的,应该得到关切。在现阶段,没人能替代女性来生孩子,但社会可以采纳、借鉴一些做法来减轻其苦痛与负担。
回响:“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确有立法保护必要”的吁求借此热议进一步进入公众视野。法规除了有惩戒作用,还有倡导性的行为规范意义。“带薪例假”新规的倡导示范意义在于:创新女职工权益保护,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让女性“福利”跟上时代的脚步。继浙江、山西等省的“带薪例假”举措之后,《广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办法(送审稿)》发布并征求公众意见,也或将实行女职工可休1天“经期带薪假”。
任何理由都不能为虐童推责
新闻回放:4月2日,南京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街道辖区某学校老师反映,称该校学生身上有多处表皮伤,怀疑遭其养母殴打所致。警方查明,3月31日晚,李某“因(儿子)学习问题”,使用抓痒耙、跳绳抽打受害儿童身体,造成其体表分布较广泛的挫伤,经鉴定构成轻伤。4月5日,养母李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声音:生活中,很多父母针对儿童的暴力,都归于“家庭教育方式”问题,形成“打你是因为爱你”的蛮横逻辑。对虐童性质的低估与误判,导致对这类违法行为惩戒不力,由此酿成的不幸时有发生。“女报视点”对“南京虐童案”持续关注,先后刊发《“南京虐童案”终将具有标本意义》《用“零容忍”喝止虐童的棍棒》等多篇评论,强调孩子是父母的,但更是他自己,年龄再小也拥有独立的健康和安全的权利。为了让家长放下手里的棍棒,我们太需要一个案例警示全社会,让所有的爸妈懂得怎样做父母,明白孩子不是手中的玩偶,不能喜欢了就抱在怀里,不如意便抬手就打。面对弱小的无反抗和自卫能力的儿童,任何“因”都不能容忍虐待之“果”。父母要记住,爱孩子是权利更是义务,用棍棒教育的后果,是施暴者自己要接受法律的教育。
回响:9月30日下午,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宣判,李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被告李某对一审作出的判决不服,上诉至南京中院,要求改判无罪。11月20日,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谁让女司机遭受双重暴力
新闻回放:5月3日下午,成都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一名男驾驶员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暴力场面触目惊心。据媒体后续报道,女司机卢某经诊断为脑震荡并骨折,男司机张某因涉嫌寻衅滋事,锦江公安分局已依法对其刑事拘留。张某的举动引发舆论公愤,但随着行车记录仪的披露,事件很快发生逆转,“严厉谴责”对象几乎一边倒地由打人者变成被打者。
声音:暴力与文明相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打人行为去辩解。舆情之所以发生反转,在于张某的行车记录仪显示,卢某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而且双方都有互相喊话斗气的嫌疑,让人觉得受害者也有过错,之前是在“装可怜”,被打也不值得同情。相反,张某为保护车中妻小的安全,教训一个“霸道的女人”,“够爷们儿”。如此网络“围剿”丧失了起码的同情心,无形中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在一些人眼里,女人就该踏踏实实在家当好贤妻良母,双手应该晃动摇篮,而不是操纵方向盘。于是,人们又开始老生常谈,说什么驾驶是很多女司机的短板,女性不擅长控制机器,应变、判断能力不足,有一种把汽车当碰碰车开的心态,并将个案扩大为女性的全部,歪曲、贬低女司机的形象,把罪过推到女性头上,这种指责就像病毒蔓延一样铺天盖地,女司机在无形中又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马路杀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突然变道不对,殴打他人违法,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回响:8月21日,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对备受社会关注的张某故意伤害案一审公开宣判,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一年。
“生男生女都幸福”才能更幸福
新闻回放:由人大及北大两位教授合作研究的《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课题结果显示,在子女婴幼儿以及中小学阶段,性别对父母并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7岁至30岁时,尤其是24岁至30岁期间,男孩父母的幸福感,与女孩父母比起来,要显著降低。专家分析称,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多父母发现,女孩在学业事业上的竞争力增强,而且女孩对父母更体贴。
声音:周代诗歌中写明“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的不同期待。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男性是乡村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同时还被赋予传宗接代的责任,男性崇拜还包括从夫居的婚姻模式。凡此种种,男孩所产生的“回报率”比女孩高出很多,不惜一切代价生男孩的做法令人担忧。好在,时代的脚步始终向前,我们身处依靠头脑发展的时代,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活动参与度的增加,随之带来晋升机会和工资收入的改善,男女在赡养父母的能力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与此同时,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精神慰藉显得更加重要,在膝前尽孝这方面,女孩历来有“贴心小棉袄”的美誉,“养儿防老”的老旧风气正在被动摇。不管生男生女,人口素质的提高最重要。冀望一个更多人的“幸福感不再依赖后代的性别”的时代早一点到来。
回响:虽说这样的判断并不意味着男孩偏好已经得到彻底扭转,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更多地关注女孩的成长,势必影响人们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升级换代。
“一般为男性”别止于“拿下去”
新闻回放:7月7日,中共黑龙江省绥化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发布“2015中共绥化市委宣传部公开选调工作人员公告”,令人诧异的是,“报名条件”中竟赫然写着:“年龄35周岁以下,一般为男性(特殊时期需值班)。”7月10日,记者致电咨询时,相关工作人员称这句话“已经拿下去了”,我们也不是歧视,是觉得男性更适合这个岗位。
声音:一句“已经拿下去了”何其轻描淡写!其激起的舆论“涟漪”可没这么轻淡。虽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可这些做法也很让当事方形象“失分”:作为以传播先进文化为使命的政府有关部门或是文化单位,居然不约而同地犯了性别歧视的错误。不论怎样的实际需要,“一般为男性”或“男士优先”等都是一个硬伤。“伤”在“违法”:就业促进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有关于就业性别歧视的禁止性规定,法有禁止即不可为。况且其备注的“特殊时期需值班”也不在女职工劳动保护禁止从事的范围之列。
回响:“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当体现和践行在各部门和各行业的行动中,有关部门却带了这样一个反向的头,令人失望且不禁要问:其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到哪里去了?受过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和教育吗?如果没有,是否得集体补上这一课?今年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办20周年,中国与联合国妇女署合作举办了全球妇女峰会,“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赋权从承诺到行动”需加大合力,尤其是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引领和示范。
“当众哺乳被骂”的哭诉谁来求解
新闻回放:新晋妈妈在公交车上给孩子喂奶,遭遇了同车乘客的指责。宝宝饿了哭闹不止,她用尽各种方式哄,可哭闹却越发激烈。“我看到周围人对孩子的哭声已经很不耐烦了,急得没办法,只好撩起衣服给宝宝哺乳。”结果旁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不知羞耻,丢人丢到外面了……”她“既尴尬又委屈”,10月20日,她委屈地将事情原委发到网上“哭诉”,引来热议。
声音:“哭诉”妈妈的委屈固然来自同车乘客的指责,其中未尝没有因为此事难解而带来的委屈。指责她的乘客固然谈不上宽容,但从“哭诉”来看,在公众场合对于形象的注意和母爱的冲突让这位母亲很是矛盾,甚至是煎熬。时代发展了,文明和隐私观念也发展了,当有其他办法来消除母亲的委屈,那就是在公交车等场所设“哺乳室”等设施,比如爱心座位上加挂一个布帘等。如此设置简单易行,但“知易行难”,有时知不易行更难。在为母亲减负,分担人口养育压力上,公共服务各方当有所作为,母亲的委屈与煎熬突显的是公共服务与建设性别友好城市的短板。
回响:博客上发布的“地铁哺乳”照片再度引发热议。有记者在北京探访发现,儿科医院、商场等婴童密集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有哺乳室了,但存在人多地少、哺乳需排队,母婴室被占用、有男士出入等情况。公交、地铁等人流量大的公共交通工具或者交通枢纽哺乳空间仍较少。从12月4日开始,北京市新修编的《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公开征求意见,今后新建的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将设置“母婴室”,一般车站在无障碍厕所内设置“母婴功能设施”。(撰文:佟吉清 舟子 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