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张萌
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景观波澜壮阔,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我们迎来了温暖的阳光,接受、感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新思维、好做法,同时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冷静地自省,总结着中国特色家教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由此,世界的和中国的家教理念在碰撞,传统的和新锐的家教理念在碰撞......
视点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解读: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以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阐明了家国关系以及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明了方向。
视点二
家庭教育由“家事”变“国事”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对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将家庭教育从“家事”提高到“国事”高度,指出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就家长如何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给出指导意见。其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表述,是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解读:(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 邓跃茂)
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过去以修身明德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观渐已式微,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大行其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家庭教育状态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由此反映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成才”,明德修身的“成人”教育观退居其次。
这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清华投毒案、复旦投毒案、学生斗殴事件、自杀事件不绝于耳,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密切相关。
中国家庭亟待家庭教育指导。尽管我们已经在理智上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还没有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行为。导致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指导。特别是“70后”“80后”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过程,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却又在汹涌的社会发展大潮中迷茫失措,因此,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成为时代的呼唤。《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无疑为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给几亿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福音。
视点三
推动家庭教育的立法
2015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国家要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依法治国的框架下,推动家庭教育的立法工作,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解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姜朝晖)
在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推动家庭教育立法,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学校教育中折射出来的种种问题,许多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或错位。
当前,我们谈教育改革,改革对象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是一个整体。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如何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道,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有两个层面问题需要考虑:一是要确保家庭教育顺利开展,不能失位;二是要保证家庭教育科学实施,不能失范。而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解决。不仅保障家庭教育的开展,而且确保家庭教育实施是科学的。因此,推动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国家的责任,既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从长远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视点四
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出炉
2015年12月22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此次调查以中小学生父母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覆盖北京、天津等28个省区市的93个市县。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整体状况趋好。九成左右的父母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表示认同;九成以上的父母自我感觉家庭关系良好,八成以上觉得自己和孩子快乐。
但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其中父母最担心的主要有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等。在家庭教育分工中,多是母亲唱主角,近一半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有了现状调查的家庭教育,就会有改进措施的跟进。
解读:根据调查结果,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做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建议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制度。二是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传播理念和方向,对涉及儿童权利和父母职责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进行系统梳理,转化为父母必读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必修读本。三是积极搭建家长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建好信息平台,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四是着力培育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组织或机构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与正规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实现优势互补。
视点五
“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引发大讨论
2015年4月,“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引发社会大讨论。针对当下学校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失责的现状,有专家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特属性和本质特征。家庭教育不是家庭学习,不该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要走出充当老师“助教”和孩子“拐杖”的误区,回归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本真,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给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解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大龙)
家庭教育是完成一个人生存能力最基础训练的地方。孩子没上学以前,终日生活在家庭之中,上学以后,很多时间还是在家庭之中。一切学习几乎全靠家庭环境所给予的刺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家庭训练是一个人一生训练的开端。其他像社交、审美、经济等教育,也都是以家庭生活奠定基础。
另外,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便利,是学校教育不能比的。学校是人为创设的环境,家庭是现实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在人为环境中所获的知识,往往不易保持,或不容易产生保持的兴趣;然而在现实的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教育,因其真实,常常自然而然地保持牢固。
视点六
海内外掀起《发现母亲》共读热潮
从2015年5月份的母亲节开始,一本16年前出版的40多万字的《发现母亲》掀起了一场共读热潮。这个由民间公益组织自发成立的共读微信群,借助便捷的微信网络平台,由当初的一个群,变成了20多个群;由当初的数十人,变成了数千人;由当初的河南许昌一地,变成了全国近30个行政区域,更有一大批来自东南亚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乃至欧美国家的华人父母参加到全球华人共读中……共读以星火燎原之势,形成一股推动母亲教育的强大社会正能量。
解读:“盲者不能教人以色,聋者不能教人以声”。近年来,家庭教育也与时俱进,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体现在由过去的做了父母才开始的补救教育转变成做父母前的预期教育;由过去的对孩子出生后一段时间的儿童教育转变成对孩子一生的终生教育;由过去的重孩子的“教”的教育,转变成重自身的“做”的教育;由过去强调一家一户的显教育、小教育,转变成强调整个社会参与的潜教育、大教育。
这部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时间写出的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再次唤醒越来越多家长自觉做好父母的热切愿望。如果说一个家庭养育的只是自己的孩子,那么,所有家庭养育的就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视点七
电视剧《虎妈猫爸》引发的教育反思
2015年5月,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受到不少年轻父母的追捧,除了成年人的焦虑和孩子的困惑产生的共鸣外,剧情还反映了一种时下不算少见的家庭生态:严母慈父。当这种现象聚焦于家庭教育的视野时,便产生了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较量。
解读:“猫爸”的确是爸爸工作忙,在家时间少,想通过慈爱的方式弥补家庭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管教的一面,爸爸的严厉管束缺席了,妈妈就会一副严厉的模样披挂上阵,这就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虎妈猫爸”。
其实,无论是传统色彩的严父慈母,还是当下盛行的严母慈父,只是家庭教育的角色分工不同罢了,没有优劣之分,更谈不上对错之别。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无关紧要,只要父母都不缺席家庭教育就好,谁扮演什么家庭教育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凶”与“慈”都应有度——“凶”过线,侵犯了孩子的权益;“慈”无底,便是溺爱,孩子的品性无法步入正轨,也是孩子成才的大忌。
每个家庭的教育模式都不尽相同,取长补短是最理智的方式。无论“虎妈”还是“猫爸”的教育都不能过于极端,都应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而非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和个人期望。
视点八
留守儿童的亲情空洞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用农药自杀。四个鲜活的生命,本应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却以“自杀”这样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无疑带给公众极大的感情冲击。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频频曝光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深深地刺痛着当今文明社会的神经。
解读:这四个孩子并非因为贫困走上绝路,家里有粮有肉有钱,唯独没有父母的身影,他们是被骨肉分离、缺情少爱的亲情空洞吞噬的。他们的精神生活是赤贫的,而这点恰恰容易遭到忽视。6000多万留守儿童中,有多少这样经济供给功能尚在、父母亲职教育能力几无、情感抚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家庭功能的丧失,社会支持的无力,源于人们对家庭价值的无知和漠视。
此次事件将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放大,再次为社会治理敲响警钟,警示各级政府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爱,尤其对于这类情感功能严重缺失的家庭,社会各方都应做出努力,进行大力帮扶。
视点九
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在传统与创新、教育与科技、中国与世界、家庭与社会等不同维度融合、碰撞,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 韦钰)
当整个社会都弥漫在一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中时,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共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
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
起跑线绝不是让孩子早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的陪伴、互动和交流。
视点十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2015年11月12日,“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年教育论坛在深圳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结果。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深圳等9个城市的近万名中小学生表达了他们对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渴望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解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李学谦)
在作业、考试、补习班构成的天地里疲于奔命,是许多孩子生活的常态。他们机械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一切,却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在这种常态生活的训练下,孩子们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被压抑了,相伴而来的是对自我的迷失和对前途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怎样在把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中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向上向善;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积极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开拓积极的有价值的人生,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尤为重要。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精神健康的建设者,所以,教育必须承载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精神世界的使命。
家庭教育事关重大。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家庭教育,每个家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家庭教育,相信有这样两方面积极的合力——“家国一体”,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