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12/2015122936e090f8c219401aa7290146550f167d.jpg
2015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性别平等事业发展的推进之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持续传播20载,第四次世妇会记忆相伴20年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12/29/023546.html

等待处理…

2015追溯平等之旅 呈现融合之道

—— “新女学”年度热点回眸

2015/12/29

2015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性别平等事业发展的推进之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持续传播20载,第四次世妇会记忆相伴20年。在这个特殊的年度,女性/性别研究呈现出哪些热点和亮点?性别平等工作者留下了哪些思考与探索?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如何对话与融合?让我们借助《新女学周刊》这一视角,梳理女学研究的年度轨迹,感受融合之旅的魅力,展现智慧结果的美景。

■ 《新女学周刊》编辑部

聚焦20年:见证基本国策与《行动纲领》之引领

2015年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成功举办20周年,也是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更是制定联合国后2015年发展议程的关键之年。值此之际,关注国策实施20年,“聚焦北京+20”成为女性/性别研究的热点,也成为《新女学周刊》的重点关切。

——关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

2015年10月,由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纪念北京世妇会20周年 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论坛”在北京召开,《新女学周刊》及时刊发了《性别平等的精神传承与实践推进》一文,详细介绍了专家学者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深入解读,以及我国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成就与进展;并通过对“性别平等的保障机制”“妇女与经济”“妇女健康与教育”“妇女人权与法治保障”“妇女发展与婚姻家庭”等专题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促进性别平等立法逐步体系化、完善化,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发展完善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具与方法等。论坛强调,进一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性别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对更多现实和理论问题及时做出回应,发出更有影响力的声音。

——“聚焦北京+20·媒介传播与性别平等”

2015年,国内外媒介传播与性别平等会议陆续举办,传媒法律政策与性别研究不断细化,媒介与性别平等相关评测工具也引进运用。《新女学周刊》对此均加以及时呈现,为倡导营造一个更自觉、更具性别敏感的媒体环境建言献策。

2015年,新媒体格局下媒介传播与性别平等成为重点议题。在“性别平等与媒介责任”研讨会上,学者们从性别理念与媒介实践两个层面对媒介在性别呈现上发生的改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促进性别平等的策略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2016女性与媒体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性别问题研究学者、代表就北京世妇会以来,女性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关键领域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又该如何发声获得更好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外,《北京+20:传播与媒体法规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还对20年来中国大陆有关传播与媒体法规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在国家层面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传播政策、促进妇女参与媒体、大众媒体治理、发展促进性别平等的新闻方案或传播项目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教育与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媒体性别敏感指标:传媒人应遵循的守则》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媒体性别敏感指标”国际指标。而《以“媒体性别敏感指标”分析卫视广告》一文,则具体就如何运用该指标进行了例举说明,并指出媒体从业者应对媒体不断复制并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歧视观念有所认知,并加以纠偏。

——“聚焦北京+20·女性与教育”

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与公平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指标,也成为2015年的热点。

《新女学周刊》聚焦“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介绍了论坛在加强女校长的交流与合作、凝聚女校长的智慧、传播女校长的声音、扩大女校长影响力、推动高等教育思想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国际平台作用,并就其如何以超越局部利益、超越性别界限的视角和胸襟来合力推动大学高等教育和女性领导力的提升、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进行分享。

《教育公共政策要以“公平”取代“平等”》指出,要实现教育公共政策公平就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增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性别敏感意识,防止教育公共政策的缺失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文化和教育双重视野下的“女生学业优势”》认为,在现代社会“女生学业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现象,但并不该因此而避讳“性别差异教育”这个话题,应该从教育、文化以及其他多元视角研究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全方位审视现实的性别教育,借助科学的研究努力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壁垒。

《我国女子高校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指出,女子高校目前存在办学定位不太明确、办学特色有待培育、专业建设有待加强、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等问题,需抓住机遇,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队伍素质、办学条件上寻求破解之道。

——“聚焦北京+20”关注众多领域

在“聚焦北京+20·女性与参政”系列中,《全球妇女参政水平参差 配额制亟待持续推进》重点介绍了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59届年会,并就全球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及妇女问题特别联大成果文件进行审查和评估的情况进行介绍。“聚焦北京+20·女性与法律”系列,着重介绍了不同国家在运用法律提高男女平等及女性权益中的实践。“聚焦北京+20·反性别暴力”系列文章,着重介绍了香港探索防治性骚扰的跨界别全面方案。“聚焦北京+20·女性·和平·安全”系列,及时传递了关于女性与和平最重要的安理会资讯,其中安理会1325号决议,是应对妇女、和平与安全问题的里程碑。“聚焦北京+20·妇女与环境”系列,则强调了我国妇女与环境议题仍需进一步纳入决策主流。

关注20人:记录性别平等参与者之梦想与行动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其通过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精神指引着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世妇会召开20周年之际,《新女学周刊》推出了“纪念北京+20·20年20人”系列口述史,让世妇会亲历者或后继者讲述20年来在性别研究、立法推动、社会参与方面的所思所为,从她/他们身上感知性别平等的发展,以她/他们的经历传递梦想的力量。

——促进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

中央党校李慧英教授讲述了她力推中央党校开设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课程的艰辛历程,通过培训中央党校的学员干部,努力推动完善具有性别敏感的公共政策;中华女子学院孙晓梅教授讲述了她与反家暴立法结缘的25年,从提交“反对对妇女暴力行为建议”提案,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连续4次就反家暴立法提交议案与建议;北京大学马忆南教授讲述了她从女性主义角度观察法律,并担任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起草组专家,为维护女性权益而理性建言。

——见证并推动女性/社会性别学科体系建设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刘伯红研究员讲述了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参与并见证中国的妇女研究和社会性别研究步入众多学科领域的历程;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讲述了她加盟妇女研究,经历了从书斋走向农村研究、再回到大学推动本土妇女学发展的转变;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女子学院原院长张李玺讲述了她用自己的方式真诚传播北京世妇会精神,进入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层以后持续思考和解决“特色立校”的问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杜洁讲述了她见证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组织的发展历程,以及20年来中国学者对妇女理论不懈探索和建构的艰辛。

——以北京世妇会为契机,持续深化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讲述了她在北京世妇会后开始关注中国妇女贫困问题,加强对欠发达乡村经济中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金一虹教授讲述了她不断去揭示性别中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性原因,使女性主义理论实现在地化的历程;武汉大学罗萍教授讲述了她5次主持“高校知识女性发展”大型实证研究课题,并将研究领域扩大到农村妇女权利保护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桃教授讲述了她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向国内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的同时加入了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宋少鹏副教授表示,她从事性别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更多的是为了回答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一领悟鼓励她积极投身于回应现实问题。

——传媒、文化、体育等领域全面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研究员讲述了她在坚持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同时,开启大众媒介的传播倡导培训;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顾问冯媛讲述了她持续开展传媒监测和替代性传播实践与性别培训,积极促成和参与协调中国妇女参与国际妇女活动的努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陶咏白研究员讲述了她通过梳理女性艺术发展脉络、写作女性绘画发展史等,为女性艺术发展鼓与呼;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荒林讲述了她在“微笑的女性主义”理念下创办《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的经历,强调把中国经验和个人经验加入到世界女性主义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北京大学董进霞教授讲述了她通过在国际会议、期刊上不懈努力报告中国女性体育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女性体育的发展。

——结合男性视角、民族视角的思考与行动

推进性别平等离不开男性的积极参与,作为坚持性别研究的男性学者,福建江夏学院叶文振教授提出性别和谐论,主张男女两性平权、分享以及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和谐关系;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讲述了他如何开启对科学与性别国际研究的译介与本土研究,强调男性身份的意义需要反思性研究。云南民族大学杨国才教授讲述了自己关注和推动民族女性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向国内外展示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

20年20人,这些学人作为不同学科、年龄、性别、民族的代表,以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为历史存档,为梦想做证”。

关切六大主题:直面社会难点 寻求破解之道

2015年,关注女性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破解难题之策,始终是性别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新女学周刊》围绕“二孩新政”“社会性别预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高校女教师发展”“反性别暴力”“依法治国与女性权益”等议题推出了专题。

——“二孩”新政专题

在我国“单独二孩”政策热还未消退之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新女学周刊》邀请不同专家从性别角度先后对“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进行了解读。在“单独二孩”专题解读中,《“单独二孩”新政遇冷:一个女性学的解释》《“单独二孩”怎样落地:一个经济学的视角》分别从女性学及经济学视角入手,一方面强调要认识生育主体所要承受的性别代价,一方面强调要关注解决抚育成本分担机制,指出只有找到女性不愿生育的关键因素才能突破。“全面二孩”新政专题则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建构男女平等先进文化与制度环境,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与实施生育新政有机结合,在社会、单位和家庭等多层面切实关注女性利益,才能加速生育回暖。

——社会性别预算专题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性别预算作为实现性别平等的有效措施,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各国政府回应性别平等诉求的重要战略措施。《新女学周刊》推出了《“因国制宜”:社会性别预算改革的亚洲实践》《社会性别预算在中国:温岭十年》两个专题。前一专题介绍并分析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性别预算模式,重点梳理中国地方性别预算的实践经验,并为全面推进性别预算改革提供借鉴。后一专题推出浙江温岭的参与式性别预算创举,从新的角度诠释了性别预算是什么、怎么做以及会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为从性别预算层面推进性别平等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参考。

——依法治国与女性权益专题讨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这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也为加强性别平等立法与执法,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真正平等提供了历史机遇。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更好地建构和维护女性权益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新女学周刊》推出“依法治国与女性权益”专题讨论,邀请各界人士发表见解,陆续刊登了《女性法治意识培树: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四位一体”:中国女性法治意识培树路径》《探寻性别平等观的法学进阶之路》《女性权益保护司法技术难题与对策构想》《法律应成为女农民工更有效的维权屏障》等文章。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奋力抵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女性与男性合力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新女学周刊》推出《大国之女:抗战多重角色与历史贡献的当代书写》专题,邀请相关专家以中国抗战大致历史阶段为纵线,以女性抗战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等为横线,梳理14年艰苦抗战中女性的卓越贡献,分析女性在战争中多重的、复杂的角色,关注抗战中女性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阐述民族解放与女性解放的深刻联系。从而,弘扬中华女性伟大的爱国精神,并推动女性与抗战专题研究的深化。

——高校女教师发展专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逐步提升。那么,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是带来了高校教师性别隔离状况的改善还是加深呢?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女学周刊》推出《直面性别隔离:中国高校女教师发展报告》专题,邀请相关专家利用1987年~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资料,对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性别隔离状况进行深度解读,为正确评估和判断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性别隔离提供数据支持,并运用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层理论和女性主义有关研究发现,对影响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反性别暴力专题

11月25日~12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新女学周刊》相继推出了《性别暴力:打破“宿命” 改变暴力文化之“日常”》和《反性别暴力:国际干预机制建构与本土实践探索》两个专版。前一专版从“为什么性别暴力不是宿命”“如何得以避免”两个关键性问题出发,邀请专家从受暴者及公众日常生活着手,探寻改变暴力的行动策略。后一专版,则介绍20年来,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相关公约、决议和国际会议文书来确立和落实制止对妇女暴力的国际政策与法律框架,以及各种干预活动,特别是我国在反家暴领域的在地实践与本土策略探索所取得的快速进展,以进一步推动反性别暴力常态化。

融合两种语境:回应现实热点 紧跟国际动态

当前,国内性别事件层出不穷,广受社会关注,而国际妇女运动仍在持续推进。为此,《新女学周刊》始终紧扣社会热点事件,及时从性别角度进行解读与回应;并紧密关注国际性别研究和行动的前沿成果,力图为读者呈现最前沿的资讯和理论。

——回应现实热点

“2014年度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于1月27日揭晓以后引发社会热议。该年度入选的十大新闻事件如何见证了性别平等的法治进程?性别平等制度设计与性别平等观念变革、性别平等行动策略之间如何关联互动?怎样通过制度建设、观念变革、行动推进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深入传播与有效落实?《新女学周刊》特邀由中央主流媒体负责人组成的评委会成员对入选新闻事件逐一点评,深入解读了性别平等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

5月,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在美国出版遭遇了来自女性主义的质疑后,《<三体>美国出版为何引发性别歧视之辩》一文,指出在这起事件中,引发争议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认知的差异,以及这一事件应该引发的反思。

8月,一篇《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的奇文引得女界吐槽。《为纳妾制度辩护,既无常识更无理性》从儒家义理及历史视角对相关问题深入剖析;《孔子及儒家女性观再辨析》则理性解析了儒家传统性别思维,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提供思考和借鉴。

10月,在举国为屠呦呦获诺奖欢呼时,有人却重弹让女性回家从事孩子教养的论调,《让知识分子母亲“回家”,太离谱!》一文,批判这种论调不仅不合时宜,更是为国家、民族、社会、孩子而牺牲女性的陈词滥调。文章质问,中国社会之重建,孩子教养之重建,何需知识女性完全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回家?

——紧跟国际动态

2015年,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展现了国际性别研究与行动的新动向。3月,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59届年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新女学周刊》陆续推出了三期第59届妇地会观察笔记,从多角度报道了此次会议的进展和收获;11月,2015美国全国妇女研究学会年会如期举行,《新女学周刊》特邀旅美学者撰写《“岌岌可危性”:新术语与美国女权主义研究新走向》,介绍美国女权主义理论和学院研究的新走向;12月,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土耳其政府共同举办了“终结对妇女的暴力”国际会议,《新女学周刊》特邀亲历者撰写《21世纪,努力终结对妇女的暴力》,分享此次会议的最新成果。

与此同时,一系列与性别相关的国际调查报告和国际热点解析也为读者带来新启示。5月,《发现与重述:那些曾创造世界电影传奇的女人——“女性电影先驱者研究工程”新动态与新思考》提示反思中国电影历史研究及其性别关注的盲点与缺失;5月,《暴力与骚扰阴影下的女记者——女性新闻工作者遭受暴力和骚扰情况全球调查报告》在提供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了安全建议。而《新女学周刊》陆续刊发的《家暴之殇:美国南卡州女性的悲与痛》《艾玛:不仅仅为自己而战》《2015:加拿大性别平等内阁终由理想变现实》等文章,则对南卡罗莱纳州的家暴、哥伦比亚大学反校园性侵事件、加拿大新任总理让性别平等内阁从理想变成现实等国际热点事件进行了独家剖析。

此外,《新女学周刊》还邀请专家考察了目前全球各类性别平等排名指数,并从性别公正视角解读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邀请专家撰写《超越之思: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精神残障》《易受伤害性探讨及对当代性别研究的贡献》《女性“厌食症”是一个性别哲学话题》等文章,诠释女性主义精神残障理论、易受伤害性、女性“厌食症”这些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多领域探讨的新理论和新词汇,强调其为当代性别研究做出的贡献和带来的启示。

2015年,女性/性别研究聚焦北京世妇会20年来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的历史进程,反思并总结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新战略、新举措,关切性别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思考,回应性别实践的新进展、新探索,热度颇高,亮点纷呈。而我们,和大家一起心怀梦想、砥砺前行,为2015年度“新女学”记录着精神光谱,采撷着实践智慧。(撰稿:蔡双喜 刘霞 南储鑫)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