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12/20151224e3a784e055ae436bbd2c8c46800bd3da.jpg
2015年岁末,网易、救助儿童会和博源拓智公益咨询中心三家机构联手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评选出年度“儿童权利重大事件”,希望借此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12/24/023395.html

等待处理…

2015儿童权利事件盘点

虐童案引发社会关注儿童家庭暴力

2015/12/24

2015年岁末,网易、救助儿童会和博源拓智公益咨询中心三家机构联手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评选出年度“儿童权利重大事件”,希望借此勾画出国内儿童权利的现状和挑战,更希望在回首的时刻,呼吁更多公众关注儿童议题,倡导全社会一起加入到儿童权益保护的事业中来。

■ 中国妇女报记者 郝卫江

2015年,我国的儿童权利事业硕果累累。刑法修正案(九)中多处强调对儿童最大利益的保障,最高检发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的措施,无不彰显政府正在不断完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

受到家庭暴力影响的儿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备受公众关切,进一步引发了针对这类儿童群体的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迎来“全面 二孩”时代,从儿童权利的角度看,二孩儿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纠结,也意味着改变和挑战。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

《规划》从新生儿出生健康、儿童营养改善、儿童卫生医疗保健、儿童教育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和关爱五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规划》强调,要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卫东点评: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推出,对儿童、儿童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都是重大利好,是国家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要发展目标。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出台针对贫困儿童的专门发展性规划,不仅体现了对儿童的重视和关爱,也体现诚意和科学态度。

南京虐童案宣判

2015年4月2日,南京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接到辖区某学校老师反映,儿童施某身上有多处表皮伤,怀疑为其养母李征琴殴打所致。9月,南京虐童案一审宣判,李征琴因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11月20日,南京虐童案二审宣判,维持原判。

博源拓智公益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李萍点评:这件发生在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虐童案件,向全社会敲醒了警钟。随着案件二审判决的作出,该案件似乎并没有完全结束。本案的其中一个焦点是如何实现儿童的最大利益。一方面是男童被打的事实,另一方面是受害男童包括其亲生父母都希望男童继续和养父母一起生活。由此可见,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一直挣扎在情与法之间。

李萍分析,现代儿童观在当下的中国还远未建立起来,大部分父母认为管教孩子只是一项“技术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念还非常有市场。加之很多人觉得家庭教育是“家事”——法不应入家门,因此会造成类似的悲剧。

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

2015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八项措施》。内容包括,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优势,积极参与犯罪预防和普法宣传工作,建立检察机关内部保护未成年人联动机制,推动完善政法机关衔接配合以及与政府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借助社会专业力量的长效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点评:对健康未成年人的保护易于被接受,而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保护才是从本质上体现法律上的特殊保护。《措施》根据联合国少年司法的相关条款,把决定对少年罪犯实行拘禁,当作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这意味着监禁性的刑罚是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最后手段,意味着迫不得已的惩罚也应当被看作是保护性处罚。同样是处罚,为处罚而处罚,与为保护而处罚,处罚目的大不相同,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极为重要的,把重心从惩治青少年犯罪为中心,转到未成年人保护上面来。其基点上是坚定不移地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全国打拐寻亲平台:从民间到政府之路

2015年9月,民政部、公安部联合制发《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开展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打拐解救儿童收养工作的通知》,为推动打拐解救儿童回归家庭健康成长、维护打拐解救儿童权益提供了政策依据。

民政部还开发了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网址为:qgdgxq.mca.gov.cn,已于9月19日面向社会公开运行,供社会公众查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点评:公安部联合发布的《通知》,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安部门提高打拐寻亲的力度;二是社会福利机构参与寻亲;三是涉及民间与政府之间的互动。

皮艺军指出,拐卖儿童问题在我国比较普遍。民间参与能够为公安解救提供实时的全方位的线索资源,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民众对拐卖收买儿童的法律后果的认识。普及“邻里守望”策略,可以促使人口买卖市场的萎缩;在解救的节点上,将一个被收养多年的孩子强行拉回到生身父母身旁,有可能产生二次伤害;在收养的节点上,应建立志愿家庭的制度。这些都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也成为打拐和解救儿童方面最为坚实的基石。

全面迎来“二孩时代”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卫东点评:这一政策调整终将注定成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它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中国人口结构老化、性别失调等问题。从儿童权利的角度看,“二孩”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纠结,也意味着改变和挑战。很显然的改变是,曾经光荣的独生子女将光环不再,国家针对他们的特殊福利将就此终结,随着生育率提高,普惠性儿童公共福利将成为优先选择。一个明显的挑战是,就医难、入园难、就学难等问题有可能会更加突出。

“嫖宿幼女罪”废除

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最受各界关注的莫过于修正案彰显了刑法对于儿童的权利保护功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点评:这条罪名的设立暴露了刑事立法中存在的严重弊端。第一,在主观上将成人与未成年人性行为当中出现金钱给付情节的犯罪,当作针对幼女的嫖娼行为。第二,严重忽视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和未成年人在司法上的特殊保护原则。在中国社会里保持着“以老为尊”的传统,“尊老”与“爱幼”不是对等的,即尊老重于爱幼。因此,对儿童的保护经常与成年人随意性直接相关。有鉴于此,“刑九”对于涉及儿童虐待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严格的追究,前提就是提升社会对儿童虐待犯罪行为危害性的警觉高度。未成年人具有认知能力孱弱的特点,所以,成人社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儿童的自我保护上面,儿童受虐的风险要最大限度地由成年社会加以分担,要让所有成年人对此不敢掉以轻心,承担起儿童保护的义务。

一年来,儿童权利重大事件,承载了多少父母或苦或甜的回忆,何尝不是我国儿童权益保护变迁的见证?一年来,儿童权利重大事件所涉及的内容,无不展现了我国对普惠性儿童公共福利与弱势儿童群体政策的改善正在负重前行,又何尝不是饱含着社会大众对儿童权益、儿童保护的殷殷期冀?

上篇:没有了
下篇:培训山区师资 惠及留守儿童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