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村基层治理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规范村‘两委’职责和村务决策管理程序”,“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以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县、市在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积累了成功经验,一些地方还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12月15日,在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会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地方经验报告会”上,来自广东省东莞市、四川省都江堰市以及湖北省秭归县的地方代表分别作了经验分享与成果汇报,三地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都江堰样本: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半以上农村实现了集中居住,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面临着“上面管不着、下面难自治、服务难到位”的困境。为此,该市以“美丽我家\美丽我院”环境整治为契机,探索出一条以院落为单元,党引民治的基层治理创新的新路子。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深化“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机制,探索以融入式党建为治理牵引,以院落(小区)基本单元为治理依托,以培育多元社会组织为治理支撑,以院落环境整治和城乡物业管理全覆盖为治理载体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善治新格局。城乡治理缺失的最基础环节得到了弥补,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群众自治“最先一公里”也基本被打通。
该市还开展了党员认领自愿服务活动,每位党员干部“走院子”,即在农家院落之间走街串户,了解民情民意,解决民生难题。到目前,全市有院落党员骨干服务队伍2362支,成功整合园区等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柳街镇为例,过去这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而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整齐的栅栏、美丽的花草、干净的路面,停放有序的车辆。从2013年开始,依托干部“走院子”,都江堰市开展了以“美丽我家、美丽我院”为主题的院落环境整治提升和城乡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以院落为自治单元,选举成立了院落管委会、小区业委会自治组织。镇村两级党组织引导村民开展“美丽院落”评比活动,柳街镇农民开始抡起扫把,实现自己的院落自己管理。仅仅一个月时间,镇容镇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柳街镇党委书记杨涛表示,如果不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政府去清理几十年来沉积的院落垃圾,至少要花4000万元。
秭归样本:
推选“两长八员”,实现村落自治
湖北省秭归县位于三峡地区,是集老、少、边、穷、库、坝区于一体的山区农业大县。在基层治理中面临着诸如“村服务半径过大,公共服务难落地”“行政村事务繁重,干部较少难承担”“行政村利益多元,集体行动难实现”等困境。
为破解这一困局,该县改变治理思路,创新治理方式,通过划小村落范围,推选“两长八员”,激发群众自治的内在动力。所谓“两长八员”,即村落党小组长、村落理事会理事长和担任八项职责的村落事务员,一人也可以身兼多“员”。以村落为单元,以村落理事会为平台,以“两长八员”为桩脚,形成了一种“双线运行,三级架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开创了“自治主体有激活,自治能力有提升,自治体系有完善”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从2012年8月开始,秭归县探索创建“幸福村落”,这一成果获得“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2014年11月,秭归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以农村社区、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
近年来,在秭归县农村,“两长八员”带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最终实现“十个得到”目标,即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改善、环境得到保护、设施得到建设、文化得到传承、乡风得到净化、正义得到伸张、矛盾得到化解、困难得到帮扶、权益得到保障。
九畹溪镇界垭村第4村落的茶叶加工和销售大户杜宝成当选为村落理事长后,积极组织和指导农户加强300亩茶园的防虫治病和田间管理,主动帮助联系茶叶销路。郭家坝镇百日场村10个村落618户村民集资220万元,新修田间路18条23公里,解决了柑橘运输难和田间管理难题。“幸福村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
东莞样本:
激活内动力,构建善治格局
广东东莞市是中国的制造业名城,面对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压力,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被批准为创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市以来,该市积极探索农村发展转型升级之道,以“激活内动力”为核心,即以经济转型、服务完善、治理升级为三大动力,多管齐下、全面突围,实现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
当地一些农村社区居民办事难问题,曾让许多村民不满。为此,该市推出了“莞版30条”,让村民可以在集党务服务、法律服务、社会事务、劳动社保、人口计生、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中心,通过其“直接办理”“社区代办”“巡回服务”“网上办理”等服务模式,在村里一站式办理90多项业务,实现了“不出社区能办事,有没熟人办成事”的目标。在“一事一议一自治”的机制下,村民们还踊跃加入“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等一批群团组织,纷纷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该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文明行为积分制探索,鼓励群众做好人、做善事,让基层社会治理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东莞以激活内动力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27元,名列全省各市第一。基层治理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格局日趋完善,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正能量得到广泛传播,涌现出713名“东莞好人”和一大批社区好人,逐步形成了“好人接力”“好人森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