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12/m2015121497a1ffdf41ab4d8a9bc8068a71e2e25a.jpg
□ 新华社记者 唐志强 张雪飞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建章立制”。多位专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12/14/023053.html

等待处理…

《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建章立制”

2015/12/14

□ 新华社记者 唐志强 张雪飞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建章立制”。多位专家认为,这份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改变,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也将发挥推动作用。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在协定下,各方将以“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从2023年开始,每5年盘点一次全球行动总体进展,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这表明,《巴黎协定》以各国“自下而上”的方式作为行动机制。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它与第一份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有所不同。《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强制减排安排,导致部分发达国家不愿接受而退出,削弱了效力。

“《巴黎协定》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得到广泛参与,”关注全球问题科学家联盟战略与政策部门主管奥尔登·迈耶说。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涉及全球95%以上的碳排放。

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认为,《巴黎协定》确定的行动机制是一次新探索。“以往自上而下的做法,经过实践检验,执行得不是太好”。他说,美国未批准《议定书》、加拿大退出《议定书》、日本拒绝加入《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这些现实要求对全球气候治理模式重新尝试。

邹骥认为,在目前的政治文明和国际体系内,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超主权政治法律力量去强制各国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现实的力量,自上而下很难落实,”他说,“怎么办?我们就再试试自下而上。”

不过,“自下而上”并不意味着放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巴黎协定》依旧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依然要带头开展全经济范围绝对量减排,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在自主行动的透明度等问题上,区分也有所体现。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指出,《巴黎协定》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邹骥说,对中国而言,加入《巴黎协定》承担相关履约责任,会带来降低污染、减少极端天气、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等诸多好处。其中他最看好的是,《巴黎协定》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可以改变投资者、消费者的行为,推动中国加快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短评

全球气候治理迈向新征程

□ 韩冰 应强 张璇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一协定是继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又一份实质性文件,全球气候治理自此迈向新征程。

从内容上看,《巴黎协定》没有辜负历史赋予它的地位,在处理减缓和适应、责任和义务、力度雄心和发展空间等关系上做到了公平合理、全面平衡。虽然协定并不十分完美,但不妨碍它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在搭建起凝聚广泛共识的基本框架后,很多细节工作和具体落实可以留到未来。《巴黎协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巴黎协定》的达成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平衡,其背后凝聚着各方最广泛的共识和不懈的努力。中国为推动达成协定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在最终的《巴黎协定》文本中,中国主张留下鲜明印记,从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到敦促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制定切实路线图”,中国为推动落实公约、体现公平原则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协定通过后,中方表示将积极推动协定的实施,建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扎实行动,以及通过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智慧,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人们还可看到,《巴黎协定》的深远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不仅仅在于它释放出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强劲信号,还在于这一协定的达成,为国际社会探索务实合作、包容共鉴的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上篇:没有了
下篇:屠呦呦希望各界持续关注中国传统医药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