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10/20151007367dcab2d7c24c2ca953e1998dd7eca7.jpg
十月五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新华社发 罗布·顺巴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10/07/020964.html

等待处理…

值得铭记的“523项目”

2015/10/7

十月五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新华社发 罗布·顺巴姆/摄)

□ 本报消息

青蒿素,来源于《诗经》提到的那株野草——“蒿”。

领奖台上的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诚如斯言。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一个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那个科研团队,包括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

失败与成功交织出青蒿素的曲折探索过程,每一次突破和发现,都凝聚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那些知道或不知道名字的人们,同样该被历史铭记。

“523项目”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治疟药物,起初并非来自青蒿,而是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后来又找到了奎宁的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在被氯喹克制了将近200年后,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特别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被定性为一项援外战备的紧急军工项目,以5月23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项目”,一直沿用下来。

推开青蒿之门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项目”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1973年青蒿素临床试验取得喜人结果之后,“523”项目办公室确定了青蒿素为抗疟疾研究的攻关方向,一方面安排青蒿素简易制剂研究,尽快拿出抗疟疾成药,另一方面则加快青蒿素化学结构测定和改造的研究。

1978年11月,全国“523”领导小组召开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宣告了青蒿素的诞生。

被历史铭记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此次获得诺贝尔奖是所有参与“523项目”的科研工作者的荣誉。

还有很多中国的科学家,一直走在研究的道路上。

已经75岁的李国桥,至今仍不断行走在非洲、东南亚的疟疾疫区,把中国的抗疟疾药物和治疗方法,带给世界上最需要的人。

已经72岁的李英,在青蒿素研究的热潮退去后仍选择坚守,目前在青蒿素的其他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已从抗疟扩大到抗血吸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抗肿瘤、免疫抑制等多个领域。

……

当年参与“523项目”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罗泽渊,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和她的同事们,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都值得被历史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科学家。

上篇:为人类抗击寄生虫疾病找到新方法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