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南川区河图乡长坪村采访,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李子再也不用背到街上零售了,因为村里有了“高科技”,村民不出村,当地农产品也可以卖给城里人。
村民所说的“高科技”,不是种地技术,而是由红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村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淘乡村”。这列开进村里的“电商快车”,专门销售农村土特产,让长坪村丰富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开始走向全国各地。
记者了解到,为扶持贫困村发展,解决全区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南川区出台了电商扶贫政策,探索建立区、乡、村三级电商网络建设扶贫新模式,红曼农业是该区引进的电商之一。
原生态农产品能换钱
村民再燃种养热情
中午11点过,长坪村七户村民背着自家的脆红李来到冬笋湾院子,分别装进袋子后,又用农户自家的秤称重。
“电商进村收李子2元一斤,比贩子收购市价多5角,而且不挑大小,整棵树全摘。”53岁的刘长友说,他今年已卖了60多斤李子,树上还有200多斤。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家的李子因为卖不出去,他也就从来没管过,任其自生自灭,今年“电商快车”开进村后,他家的十来棵李子树有了收益。“明年我肯定要好好管管了。”刘长友说。
冬笋湾院子72岁的幺舅娘也有几棵李子树,这天,她采摘了半背篼李子放在院子里,虽然李子个儿很小,但经纪人陈平见了,却像见到宝一般。“现在我是天天下来寻宝,农村人苦于农产品换不成钱,城里人抱怨买不到原生态的农产品。”陈平说,现在打通了中间环节后,这些农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那二十几只鸭子你要不?”村民陈雅铃试探着问陈平。“要!大家要是还有老鸭子也告诉我,老鸭子论只收,200元一只。”听着陈平这样说,陈雅铃乐得合不拢嘴。“等把这批鸭子卖掉,我还想多养点。”陈雅铃笑着说,鸭子卖个千把块,李子收入1800元,今年收入还相当不错。
先下单后配送
地里农产品被预订
从8月18日“淘乡村”网络平台正式上线后,仅两天的时间便注册了2000多位用户,实现大米预订170单,订购板栗2吨。红曼农业总经理魏先曼告诉记者,这些用户中有公司往年的电话销售积累的客户,也有老用户推荐的新用户,因为公司可将农产品配送到家,所以新用户增长十分快。目前长坪村的谷子、骑坪村的板栗均已被红曼农业订购。“我们将谷子和板栗进行加工包装后销售,谷子将不再加工成精米,而是加工成糙米。”魏先曼说。
因为在“淘乡村”平台购买农产品是先下单、后配送,所以每次下村经过稻田,陈平都会用手机记录下稻谷的生长情况。看见田坎边上的几根黄瓜,他也会跑过去拍照,传到“淘乡村”平台,让用户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来自哪块地,生长情况如何。
看到一些村民家的农产品被订购,前来卖蔬菜的赵小金有些着急了,邀请陈平也去他家看看,又追着陈平说:“明年我们家和隔壁大爷家的土李子,你也一起收了吧!”陈平回答:“好,但是一定要按我们的标准,施农家肥,不用农药,小点丑点没关系。”
订单种养+村村自营
电商网络将覆盖村庄
“今年是农民种什么我们卖什么,明年,我们还将实行订单种养、分片种植,订购多的,我们让农民多种,订购少的少种,这样既能保证农民的土特产能销售出去,又能方便我们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管。”魏先曼说,虽然现在公司订单才覆盖两三个贫困村,但明年将逐步向周围扩展,并且公司会捐出交易额的5‰,用于扶持贫困妇女儿童。
南川区妇联主席向莉容告诉记者,电商企业每进驻一个村,都会与村里签订协议,比如红曼农业与长坪村签订了代销协议,协议规定红曼农业的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6%到12%不等,这给农户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记者了解到,进驻村的电商企业每年还要负责在市场上推广当地农产品,并每年组织4次现场活动。去年红曼农业组织城市用户下乡开展“吃刨猪汤”活动,长坪村村民的生猪卖到了10元一斤,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4元。
据悉,除了红曼农业,南川区委政府还引进了重庆绿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农业+创业的模式,由电子商务公司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电商创业相关的美工、程序开发、网络推广等服务,发动村官当农村经纪人,通过平台直接向客户销售产品。此外,南川区还将在18个贫困村建立首批电商服务店,积极支持乡镇超市、村级农家店和涉农经纪人、贫困户建立村级电商服务店,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将中药材、大米、水果、蜂蜜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