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而言,吃药就像一日三餐,是每天必做的事。你家的老人一天吃多少片药?也许你能数出10~20片,还有可能数出30~40片,甚至有的老人一天服药的数量竟然达到了70~80片!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有1/7的老年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近日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显示,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19.9%。临床资料也表明,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8%,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将增至40%。不良用药习惯已成为老人用药频出风险的主要原因。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的相关专家,为老人合理用药作出科学指导。
■ 本报记者 杨娜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全球有1/7的老年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老年人常用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我国也非常普遍,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今年7月17日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显示,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19.9%,较2013年升高了2.1个百分点。还有临床资料表明,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8%,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将增至40%。不良用药习惯已成为老人用药频出风险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病多服药多,不良用药风险自然也大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有51.33%的老年人每天服药,其中18.74%的老年人每天同时服用3种药物,2.52%的老年人同时服用6种以上药物。“老年人病多,常常多科看病,要吃的药特别多。有的老年人一天服药的数量竟然达到了70~80片,加起来恐怕得有二两重,很多老年人在用药方面都有很大误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王育琴教授近日提醒说。
王育琴教授指出,老年人由于各系统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加之老年人多种疾病共存,用药种类较多,势必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有人帮助老年人群建立合理用药的理念,告诉他们用药风险以及如何防范。”王育琴说。
那么,老年人一般都有哪些不良用药习惯和吃药误区呢?为此,本报记者还特别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赵志杰,以期帮老年人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选择。
老人用药误区一:不遵医嘱擅自买药,该吃不吃不当停药
83岁的刘奶奶近两年来一直被手抖困扰着,连牙刷、筷子都拿不了,到医院被诊断为“药源性震颤麻痹”。原来,十多年前刘奶奶体检时发现自己有轻微的脑梗,当时医生开了桂利嗪,嘱咐刘奶奶一天吃3次,每次吃2片。从那以后,刘奶奶每天都坚持吃药,这一吃就是十年。期间,刘奶奶为了省事一直是去药店买药,并没有去医院复查,也没有咨询医生。医生说,刘奶奶的手抖和长期服用桂利嗪有关,这种药一般小剂量短期服用,治疗脑梗吃半个月,治疗偏头痛吃2个月左右,而刘奶奶竟然吃了10年。
赵志杰还告诉记者,平时接触的老年病人存在“不当停药”的现象也比较多。老年科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比例较高,以他汀类药物为例,它有降脂、降胆固醇、改善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于冠心病、心脏血管狭窄、心脏放完支架的病人,医生会希望患者能坚持服用这类药。“我们一般建议病人能终身服药,至少要坚持服药1年半或3年、5年时间,才能看到药物带来的疗效,这类药物在给病人应用过程中,会监测他们的肝功能。但是,很多人在吃的过程中,检查指标也没什么异常,仅仅是因为害怕对肝脏不好,或听说有人因为吃了这类药有什么副作用,很可能吃几个月就擅自停药了。”赵志杰提醒,如果老年人擅自停药,病情会继续发展,后果比较严重。
老人用药误区二:惧怕“不良反应”不敢吃药
65岁的张大妈最近感到两腿膝盖关节处隐隐疼痛,她嘱咐女儿从医院给她开点治疗关节病的药。拿到药后,张大妈仔细地看了药物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后,又把药“退回”给了女儿:“这个药我不吃了。说明书上写着,会对胃肠黏膜有刺激。明明知道我胃不好,你还给我开这种药回来。”
赵志杰说,老年人有骨关节病的比较多,他们使用解热镇痛的止疼药物也比较多,这类药物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简称NSAID),对胃黏膜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我们老年科在临床上如果遇到病人如果有腰腿不舒服,一般会尽量先给病人开外用药,如膏药、涂抹的药。如果病人日常活动都受到限制,有时也会适当加一点NSAID口服药,或给药时适当加点胃黏膜保护剂。”
对于有些病人看药品说明书上写的不良反应会比较紧张,甚至不敢吃这种药物。赵志杰认为这大可不必。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都会有一个很低的发生率,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所有药物都有一个批准的过程,如果这个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也不会允许它上市。
老人用药误区三:一身多病时,同时服用多种药
今年76岁的张大爷,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上呼吸道感染,多种疾病缠身的结果就是一天要吃16种药,每日用药量累计算下来,他一天就需要吃32片药。最终,张大爷因为吃药引发的体位性低血压住进了医院。
相关统计表明,一般老年人检查身体后发现,不少人患各类疾病至少达5~10种。王育琴指出,有的老人认为各科医生开的药都必须吃;还有部分在干休所的老人尤其是个别离休老干部,认为吃药多是一种待遇;还有部分老人是“恨病吃药”,认为吃药多就可以治好病。而各科医生开药时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其他科室开药的情况,加上老人对药物不了解,结果导致老人吃了一堆药后出现一系列问题,这种用药“矛盾”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赵志杰建议,老人应尽量避免在同一时间对每种疾病症状都用药。这时候,要看看哪些病是长期的、需要迫切处理的主要疾病,像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压的病人必须要坚持吃药;而对于像短期服用的、可间断使用的药,如关节炎的药,当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止用药。
临床上,在明确药物的代谢途径相同的情况下,医生也会适当调整用药量。赵志杰强调,比如,一般心脏类药对哮喘病人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当时对病人最主要的威胁是哪个,抓住主要病症,适当调整用药量。假如心脏病对这个病人而言是主要威胁,我们会从小剂量开始一点点调整心脏用药量,既保护心脏,又不致引起哮喘病。
老人用药误区四:“迷信”中药安全不愿意用西药
关于老年人“迷信”中药,赵志杰表示,一些老年人认为中药制剂就一定安全,从而产生乱用、滥用的情况,殊不知“是药三分毒”。比如前些年发现有一类中药里含有玛多磷酸,对肾脏影响就比较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也显示,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双黄连、鼻炎康、复方丹参片……位居中成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数量前5位。一些中药大多是复合成分,药方也随时会增减,
赵志杰认为,中药可以用,但并不是听别人说什么药方有效,自己也照样去中药店买几副回来随意吃,而是应该去正规的中医院,由中医师给你把脉对症开处方,不能自行用药。
老人用药误区五:补钙又怕钙“超标”,用保健品替代药
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高,补钙在老年人中是普遍现象,对于骨质疏松病人来说,补钙、补维生素D是一个基础治疗。赵志杰认为,补钙的人应定期到医院查查骨质改善的情况。对于非高钙饮食的人,常年坚持吃钙片,一天一片的补钙量是不会导致出现尿钙增高、肾结石等现象。
而保健品种类虽然比较多,但其并不是药,更不能用其代替药物来治疗疾病。赵志杰提醒老年人:
第一、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即使某种保健品标明有某种疗效,比如声称有降压效果,但其中并不会含有降压效果的药物成分。
第二、保健品是否有效,个人主观性更强。保健品有没有效果,往往依赖个人感觉,不像药物只要检测相关指标,就能知道有没有疗效。
第三、不要听说别人吃什么,自己就跟着吃什么。因为人与人个体差异比较大。
第四、吃药种类比较多,就不要再吃保健品了。这样可以减少身体代谢负担和相互影响,老人应该以均衡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运动,以主要的治疗目标为主;而对于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吃药的人,可以适当吃点保健品。
相关链接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发布,小心 24种A级风险警示药物
为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降低和防范我国老年人的用药风险,日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研制和发布了我国首个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目录(以下简称为中国PIM目录),总计发布了72种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大众提供用药风险提示。
安定等24种药被列为A级风险药物
目前全球共有12个国家/地区制定了PIM目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王育琴教授介绍,中国首个PIM目录收录了13大类72种/类药物进入目录,列出了每种药物的风险点和风险强度,其中24种药被列为A级风险,即优先警示的药物;同时还研究发布了44种(类)药物在27种疾病状态下存在的74个用药风险点和用药建议。“做这个目录就是要提醒医生和药师,这些药对老年人用药风险大,开药或推荐药物时要斟酌,另外也据此对社会大众进行健康科普宣传。”
以神经系统用药地西泮(安定)为例,王育琴指出,失眠的老人很多,他们长期或时不时吃安定。但是安定在老年人体内停留的时间会变长,吃完安定的老人,早上起来会发生“宿醉现象”,即服药次日早晨可出现头晕、困倦、思睡、疲乏和定向障碍,头感觉昏昏沉沉的,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跟喝完酒似的。“很多老年人的跌倒和骨折就是因为吃安定这一类的长效安眠药造成的,安定并不适合老年人,应找到失眠的原因对症治疗或者换为短效的催眠药物。”在中国PIM目录里,安定被列为24种A级风险药物之一,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使用。
扑尔敏、布洛芬等7种非处方药也被列入老年人风险药物
参与目录研制的药师张晓兰介绍,中国PIM目录中还包括7种非处方药物,老年人在药店自行购买使用时应格外注意,其中应用普遍的前三名非处方药分别为:氯苯那敏(扑尔敏)、双氯芬酸钠和布洛芬。以常用的过敏药扑尔敏为例,如有慢性便秘的老年人过敏了,就不能长期服用扑尔敏,因为其会加重便秘,这些用药知识在中国PIM目录中均有体现。
医院应为医生提供老年人用药警示
王育琴介绍,中国PIM目录目前已在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上发表,并在专业学术会议上进行推广。未来可考虑以辅助软件等方式嵌入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
“尽管医生从总体上说有安全用药意识,但往往只对自己所在科室的用药较熟悉,而老年人的病非常需要综合治疗,不是所有医生都清楚哪些药不适合老人使用。”而目录里大部分是处方药,如果目录以辅助软件的方式嵌入医院HIS系统,将来各科医生在给老人开药的时候,一旦开出了PIM目录中的药品,系统将会弹出提示框提醒医生谨慎使用,以降低医生处方环节的风险,最终达到降低老年人用药风险的目的。
另外,北京各大医院,特别是北京市医管局所属的22家医院均建立了药物咨询中心,老年患者可以到这些中心找药师咨询,他们可以帮助整理你的全部用药,告知你正确的用药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
老年人购买非处方药一定要咨询药店药师
“老百姓不是专业人员,如果是处方药,一定要咨询医生和药师;如果是买非处方药,也要咨询药店药师。现在这个目录就可以提醒老人,哪些药不要购买。”王育琴表示,将从大众健康知识普及这方面让老年人及其家属知道,哪些药不适合老年人吃,不要随便在药店购买。比如有前列腺肥大的老人如果感冒吃的是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尿不出来,因为复方感冒药里有些成分会导致尿潴留,对前列腺肥大患者并不适宜。药师会建议老年人吃单方一成分的感冒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王育琴称,目前许多大医院已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合理用药的科普活动,未来也将把PIM目录纳入到社区健康知识普及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告知老年患者:可能引起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药物有哪些、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是什么等,让老百姓读懂目录,预防用药风险。
(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