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6/20150609dcb57e9f6f144263898a777cf5d0560b.jpg
编者按 近来,华西村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媒体上,它强劲的经济增长,它紧紧跟随国家战略规划的发展布局,让这个著名的村庄再一次引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06/09/017330.html

等待处理…

最美家庭在华西

2015/6/9

编者按

近来,华西村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媒体上,它强劲的经济增长,它紧紧跟随国家战略规划的发展布局,让这个著名的村庄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谋划实施,现在已有收获;互联网+也已经悄悄地“网开一面”,向智能化产业转型。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一直以先进、富裕而闻名。举凡一件繁华的事情,总是会有背后支持它的力量,近日记者在华西村采访时看到,支持华西人的力量,来自他们和美温馨的家,这个家,不仅是漂亮的别墅,还有亲人间的关爱,相互的扶持与帮助。

让我们走进几个家庭,看看华西的另一面。

阿四10岁时,老书记吴仁宝把自己这个最小的儿子送到了孙家

“阿四呀,你要给他们养老送终”

吴协恩一家。左起:吴协恩,母亲赵根娣,妻子孙惠芬,大儿子孙喜耀。

□ 本报记者 宋美娅

阿四10岁那一年,农忙“双抢”时节,村子里发生了一件事,老孙家12岁的儿子掉到了河塘里,溺水而亡。活蹦乱跳的儿子一下子没有了,况且只有这一个儿子,孙家夫妇悲伤得不得了。

这个村,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华西村可不是一般的村,村支书吴仁宝,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中国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党代会代表,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光荣称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过那时候尚在1974年,华西村还没有那么富,吴仁宝正带着乡亲们艰苦奋斗。

孙家的悲伤让吴仁宝心里特别难过。他对孙家夫妇说:“我家儿子多,送给你们一个,你们从四个里面挑一个吧。”回头又说:“阿四最聪明伶俐,就把阿四给你们吧。”把儿子送给别人,阿四妈妈自然是舍不得,她对吴仁宝说:“咱们往后多接济着他们,还不行吗!”毕竟,孙家还有一个女儿呢。吴仁宝回答妻子:“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养老送终。”几天后,吴仁宝把自己最小的儿子送到了孙家,他果然是这样对阿四交代的:“阿四啊,以后你就管孙家爸妈叫爸妈了,你要为他们养老送终。”

当年的少年阿四,已经是今天中年的吴协恩,当年背着书包的小儿郎,已经是今天华西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集团董事长,华西人口中的“新书记”。四月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吴协恩的办公室陈设简朴,书架、大书案、几把椅子,他的笑容真诚,眼神温和。他对记者说,其实小时候心里也不乐意,村里的小伙伴们有时候起哄笑话他:“你爸妈不要你了!”那时候,心里多委屈。

事情还没完。阿四刚成年,十八九岁的样子,孙家的爸妈来到吴仁宝家,对他们夫妇说,不想让阿四当儿子了。怎么回事?他有什么不对的吗?孙家爸妈说,他和女儿阿小一起长大,想让他当女婿,上门女婿。吴仁宝夫妇觉得这样更便于阿四赡养孙家爸妈,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可是,年轻的阿四,心里还有对爱情的憧憬,还没有来得及谈一次像样的恋爱,阿四一生气,参军走了。

“到了部队,才慢慢体会到,爸爸真的是把村民当成自家人,把儿子送给人家,是爸爸当年能给出的最大帮助。”吴协恩很平静地说着往事。他又一次接受了父母的安排,1986年,23岁的吴协恩从部队回来,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阿小结了婚,成了孙家的上门女婿。“当年是爱情多一点呢,还是责任多一点?”对记者的这个提问,吴协恩回答:“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当时还是责任多一点。”这场恋爱,谈了几十年,吴协恩夫妇和睦恩爱几十年。

华西集团负责物资采购的孙惠芬总经理,就是吴协恩的妻子,秀气里透着精干,作风务实低调,工作上认真负责,大家都说她公平公正,不谋私利,无私奉献,为华西集团把住了物资采购的大关。当然,她也支持丈夫的工作,协恩平时工作繁忙不说,年轻那会儿,他还两次被派到外省帮扶贫困村,每次都是三年,家里全是孙惠芬操持着。

不过,几十年来,协恩一家从来没有和岳父母分开过,岳父早些年过世了,岳母主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协恩说,按照当地做上门女婿的习俗,他的长子和长孙都是跟着岳父的姓,他们都姓孙。

孙喜耀便是吴协恩的长子。这个小伙子的名气不小,不是因为他是谁的儿子,而是他自己的能耐大。记者最初是听喜耀的姑姑吴凤英说:喜耀这孩子从小就爱玩电子游戏,没想到还玩出了新产业。“前两年他组织了电子游戏竞技,华西村是个赛区,选拔出的选手到美国的西雅图去比赛,赢了100万美元。”喜耀是个“85后”,2008年澳洲留学回来,2009年创建国内首家网络游戏职业俱乐部,现在他是华西集团华茂计算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公司业务都是时尚前卫的,电子竞技、网络游戏、电子阅读器等等。华西集团拓展出一个全新的领域。二儿子姓吴,叫吴茂,还在加拿大留学,别看家庭条件不错,但他生活节俭,对自己要求比较严,好家教培养出好孩子。吴协恩夫妇还有个十来岁的女儿,活泼可爱,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如今,孙喜耀的儿子都4岁多了,吴协恩说:“我岳母喜欢热闹,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满满的温暖。

阿四,一直把父亲当年的嘱托记在心上。

同心相守、扎根华西的吴仁彪家庭

个个都是行业尖兵

吴仁彪一家。第二排左起:吴岳庆,包丽君,周惠芬,吴仁彪,右一为吴国庆。

□ 本报记者 莫兰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三槐王氏家风的概括,也是华西村吴仁彪家庭的真实写照。这家人忠厚上进,始终同心相守,扎根华西,今年3月被江苏省江阴市妇联评为“最美家庭”。

吴仁彪的家,是一幢二层独栋别墅。这是一个13口人的四代同堂大家庭。

记者一进门,只听得“笃笃笃”的拐杖声,八十多岁高龄的吴仁彪刚离开妻子周慧芬的病榻从二楼下来。小儿子吴岳庆忙把他扶到沙发上坐下。

吴仁彪夫妇膝下有两儿两女,老两口一直跟吴岳庆一家住在一起。女儿女婿们经常回娘家,照顾病中的母亲。

吴岳庆笑着说:“爸爸妈妈本来另外买了一套小房子,可只住了两天,就又搬回来了——因为觉得没人气儿,不热闹。”

吴仁彪幼时家贫,他只读了几年私塾就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一起,挑着担子做起了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干就是数十个寒暑。

“那时候村里只有小学,慢慢发展起来有了中学,我爸爸回村后就干到了退休。退休后,他在村里的接待办负责接待和宣传工作,直到81岁才歇下来。我妈妈是村幼儿园的老师,一边干农活,一边当老师。当时两三名老师要照顾全村的几十个孩子,白天晚上都要上班,很辛苦。我妈妈退休后,负责村图书馆的工作,前几年干不动才不干了。”吴岳庆朴实的讲述令我们对两位老人肃然起敬。

吴仁彪工作忙,抚育三个子女的重担就落在了周慧芬肩上。夫妇俩感情很好,相敬、相亲、相爱数十年。这份和谐美满也影响了年轻一代。

采访中,吴仁彪有些心神不定,眼睛不时地往楼上瞧。最后,他忍不住起身告辞,上楼照顾妻子。吴岳庆抱歉地解释说:“我爸爸放心不下我妈妈,一会儿见不到就担心。”

身为老华西人,吴仁彪夫妇见证并参与了华西村从一个穷村子成为富裕村的艰难历程,所以始终对党、对国家、对华西村怀有深厚的感情,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这种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家中的每一个人。吴家的第二代,个个都为华西村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能量;第三代则更给力,本科以上学历是“标配”,有的还留学海外,并且多才多艺。扎根华西,奉献华西,这是吴家三代人共同的坚守。

虽然未能见到吴仁彪的大儿子吴国庆,但他的履历表颇令人惊艳:身兼华西村党委常委、华西霓虹灯厂厂长、高级策划师三职;发明了潜水霓虹灯、变色霓虹灯,均获国家专利;成功研制了数码3D灯箱,并创办了业内独一家的“中国霓虹灯技术培训中心”;担任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霓虹灯制作员(高级)》副主编;斩获了“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设计制作特别奖”殊荣……

而小儿子吴岳庆、包丽君夫妇,也是事业上比翼齐飞的典范:丈夫是华西不锈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妻子是村党委副书记,金融投资总公司董事长,江阴市近年来唯一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

说话间,包丽君风尘仆仆地进了屋。这位放弃了城镇户口嫁过来的外来媳妇, 用20多年实现了从高中生到研究生、从基层会计到高级会计师、从普通村民到企业老总的蜕变,成为华西金融的“女掌门”。

包丽君当天下午刚从日本考察有机大米种植回来,一下飞机就直奔办公室,晚上还要洽谈合作。抓紧仅有的半小时空闲,她赶回家中看看。一脸疲惫的她,嗓子都哑了。

这时,吴岳庆的儿子儿媳抱着不足一岁的女儿回来了,屋里顿时热闹起来。华西村在上海浦东和深圳前海设立了金融机构,吴岳庆的儿子目前长驻上海,周末一有空就回来。

看到可爱的孙女,包丽君不再频繁看表,脸上露出了笑容。吴岳庆忙把孩子抱了过来。各自都在忙事业,一家人难得有这十几分钟“奢侈”的团圆。我们不忍心打搅他们,便匆匆告辞了。吴岳庆抱着孙女一直把我们送到了门外。

吴仁彪家庭,其实正是华西村千百个家庭的缩影——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只是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坚守着一个家,一个村,一份情。正是这份坚守,凝聚了华西大家庭。

基层管理除了制度完善,还要情感完善

党员联户,小家连成大家

党员联户学习。

□ 本报记者 宋美娅

雨下得哗哗响,风裹着雨丝迎面扑来,掀起人的衣襟寒意直接往里灌。阳春四月的江南还有这样的倒春寒。就是这样的天气,晚上7点不到,当记者来到华西村村民瞿小兴的家里时,宽大的客厅里二十五六个人把几个大沙发都坐满了。瘦瘦高高的瞿小兴迎过来说:“我们小组今天晚上学习。”——党员联户小组学习,华西村实行了好几年的一个制度。

之所以把党员联户小组这样一件事放在最美家庭里面来说,是因为,如若你在华西村,就会感觉到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被纳入进来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华西提出要建成“两个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在许多村庄凋敝落寞的今天,华西却想办法把村民拢聚在一起,邻里互助相守。吴协恩书记说:“现在农村不像过去,邻里之间包个饺子都送过来,谁家闹矛盾,邻居们劝劝就行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有矛盾直接上派出所了。我想把过去乡邻间互帮互助的传统重新捡起来,就组织起了党员联户小组,每个礼拜学习一次,在家里学。哪怕学习后,村民之间拉拉家常、讲讲家事,也是好的。基层管理除了制度完善,还要情感完善。”

党员联户小组,是以一位党员为小组长,联系自己家前后左右的六七户邻居为一个小组,不论是不是党员,这几户人家的全体家庭成员都是小组的人。瞿小兴是第60小组的组长,他介绍说,我这个小组有6户,他手势在空中一划,看着一屋子的人,说,我们都是一个小组的。

我们的到来,让大伙儿有点拘谨,进门之前听到的欢声笑语一下子安静了。瞿小兴便让一个小伙子念一份文件,也就是吴协恩书记刚刚在村民大会上的讲话,带着大家学习。小伙子刚念了几句,瞿小兴就低声提示他:“用普通话念。”小伙子一时转不过来,停顿了一下,找了找腔调,众人善意地轻声笑,一位老伯对我们说:“怕你们听不懂的啦。”瞿小兴面向我们说:“这是村里的大学生。”他又笑着说:“平时大家你说说我说说,今天你们来了,大家紧张。”

不止一个华西人给我们介绍,小组会的内容可丰富了,除了学习、讨论,议论村里的大事小情,也是个重要的内容。吴协恩书记说,比如对我有什么意见,当着我的面不好说,他们可以在小组会上说,小组长开会时,这些意见就反映上来了。村里有什么不正之风,大家也会在小组会上议论议论。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听说有些地方的农民因为土地拆迁一下子手里有了好多钱,就去赌博,把钱都输掉了。在我们这里是不可能的,一个小组的都是左邻右舍,谁家干点什么事大家都知道。做得不对的事,大家都要批评的。瞿小兴又说,一个小组里,谁家有困难,比如有老人要照顾啊,家里有点急事啊,其他几户都会帮助的,“都是邻居嘛,照顾起来也方便。”这个时候,一位老伯要讲话,旁边的大叔却打断他,拉着他胳膊看着我们说:“他叫杨永昌,2002年时,他辞掉外面的正式工作,回到村里来,别人都是想从农村转到城里,可他从城里转到农村。”老杨只是把脸笑成了一朵花。

瞿小兴的家是一幢560多平方米的西式别墅建筑,客厅大约有六七十平方米,二十多口人,围坐在一起,外面的风雨声更显出室内的温馨。

在这个春雨潇潇的夜晚,到党员联户小组走走的还有华西集团副书记孙海燕。他介绍,党员联户学习制度是从2009年开始实行的,有100名党员组织起100个小组,联系了全村970户村民,每周各小组都有活动。

一个个党员联户小组,把所有的华西人连接起来,一家拉着一家的手,组成一个大家庭。驾驶员小司,老家河南,在华西工作十多年了,夫妻俩都在华西集团工作,孩子在华西村的学校上学,他有一套160平方米的公寓住房,是用很优惠的价格买下的。这天,因为要驾车带我们外出,不能按时参加他所在的小组的学习,小司特意去请了假。我们问他:“你觉得这个制度怎么样?”“很好啊!”小司目光看着前方,一边平稳地驾车行驶,一边说:“就说我吧,在华西十多年了,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你在一个党员联户小组里,心里也感觉踏实,就是有归属感吧!”

“铁姑娘”赵毛妹家庭

巾帼从不输须眉

当年英姿飒爽的铁姑娘队长赵毛妹(左一)。

□ 本报记者 莫兰

上世纪60年代,华西村的“铁姑娘战斗队”全国闻名。队长赵毛妹,与山西大寨村的郭凤莲并称为“南北铁姑娘”,曾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三次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赵毛妹不仅事业上出彩,家庭也很幸福美满。华西村的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夫妻双方在工作上你追我赶,在家中互敬互爱,很少有女性会因为家庭而放弃事业。

大嗓门,一头利落的短发,走路风风火火,硬朗的身板里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赵毛妹就这样从泛黄的老照片上走来,有力地握住了记者的手。

没有太多的客套,67岁的赵毛妹竹筒倒豆子地聊起了华西多年的巨变。她不太愿意谈自己的家事,更多的,还是在谈华西。这或许与她的个人经历有关。她历任华西村党委委员、副书记,华苑宾馆总经理,江阴市妇联副主任,江阴市政协常委、江苏省妇联执行委员等职。村里人都亲切地叫她“毛妹书记”。

赵毛妹生于华西,家里很穷。她是长女,下边有四个弟妹。她8岁开始纺纱织布,少女时代除了种地外,就是放牛和养猪,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日子虽苦,却磨出了她的一股“铁劲儿”。

“1968年,我才20岁,当了‘铁姑娘战斗队’队长。”赵毛妹回忆道。在她的带领下,64位“铁姑娘”与小伙子们展开劳动竞赛,莳秧、积肥、挖土方,样样争先,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集体。

在收获事业的同时,赵毛妹也收获了爱情。说起来,还有一段趣事。

那时,外面的姑娘不肯嫁到华西来,怕受苦;外面的小伙子也担心华西的姑娘因过度劳累坐下病根,不愿娶。赵毛妹带头响应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号召,嫁给了遭外村姑娘退婚的本村小伙子赵福元。

“那时候,你们之间有爱情吗?”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赵毛妹有些不好意思:“还可以。我们成天干活,从鸡叫做到狗叫,没时间谈恋爱,但也是看上了的。”

婚后,赵毛妹与赵福元生了一儿一女。即使怀着身孕,她也跟大家一样干活。就在临盆前一天,她还下地插秧,晚上还加班。孩子出生后,她只休息了20多天就又投入了劳动。

为了华西的转型和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起,赵毛妹跑银行、跑市场、跑企业……哪里有“门道”,她就去哪里。她积极应对时代变化,学文化、学经营、学管理,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跨越,成长为华西有名的女闯将。

对于妻子拼命干事业的闯劲,赵福元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未有过怨言。在村里的党员联户小组会上,记者见到了他。他也是村里的能人,现已退休,但仍积极参加村里的工作。虽然没有过多交流,但他的宽厚沉稳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赵毛妹已是三代同堂,儿女们个个事业有成。儿子儿媳都在村里上班,在华西北京华苑饭店任总经理的女儿赵建玉则嫁到了北京。

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有这样一个“铁姑娘”婆婆,情况会怎样呢?

“我爱人在村里做钢铁销售工作。我1991年嫁过来,20多年一直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从来没红过脸。”赵毛妹的儿媳殷丽娟笑着告诉记者。45岁的她也不简单,是管着170多号工人的华西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照顾上初中的儿子,女儿已经出嫁。

殷丽娟坦言,婆婆对她的影响很大。“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她的风格就一直没变,始终以工作为乐,很少待在家里。她对任何事情都很有激情,什么都挫伤不了她的积极性。她也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求助,责任感很强,说话算话。”

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殷丽娟显得很淡然:“在我们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分内的事解决了,就不会有特别大的事。”

尽管外表温柔秀丽,但殷丽娟的言谈却显露出一股子坚毅和韧性。这个劲儿倒跟赵毛妹有几分相似。这就是“铁姑娘”家风的传承吧。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