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女足水平曾一度位居亚洲、世界前列,但几年发展下来,曾经只是中国女足“追赶者”的日本女足已成为“超越者”,不但在竞技层面超越了我们,在普及层面也大有赶超之势。在日本,足球已从以往单一的“男孩运动”成为“校园运动”,在日本女孩子中间十分流行。
而反观我国,校园女足一直是一项存在于“夹缝”中的运动:很多有兴趣参与女足活动的孩子因为没有队友、球队,往往只能和男孩一起练习、训练,最终不得不放弃。而且,女孩踢球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主流行为”,大部分家长不希望女儿把踢球真当“正事”,这样的认知也让女孩与足球渐行渐远。
但实际上,踢球和性别绝没有本质的关系。就像前世界女足小姐马塔所说,球场上看的是你的球技,而不是你的性别。
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家有关足球政策的日益完善下,在对校园足球形成激励机制的大背景下,如今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女足运动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女子足球队也渐渐枝繁叶茂。
作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试点市,合肥市2009年确立了首批46所中小学作为校园足球定点校, 2012年前后,热爱足球的女孩们相继加入,成立起一支支驰骋球场的校园女子足球队。截至目前,合肥市小学阶段已有女子足球队8支,常态化开展比赛上百场。
近日,记者走进其中一支校园“铿锵玫瑰”所在的黄山路小学,女孩们对足球的热爱与坚守,或许会再次点燃起我们对于“中国女足”的希望。
■ 本报记者 王蓓
4月13日,呼啸而来的七级大风让安徽合肥气温骤降至摄氏十度。下午四点,合肥市黄山路小学院内,大风翻卷着梧桐枝叶,没有一丝停息的意思。
走出教室,12岁的六年级女孩储雨,没有一丁点儿犹豫,利落的脱掉身上的长袖运动服,露出里面大红色的短袖足球服。右手用力一挥,身边立马就围拢了十几个身穿同样服装、高矮胖瘦不同的女孩。
“走,我们继续操练起来!杨雪,你打前锋。王海笑,你打后卫……”储雨干净利落的声音在风中坚定而有力。几分钟后,校园里塑胶铺制的足球场上,女孩们带球飞奔的身影,在与大风抗争中渐渐融为一体。
黄山路小学女子足球队,是合肥市目前仅有的八支小学生校园女子足球队之一。近二十名队员分别来自学校二、三、四、五、六年级。自2013年成立两年多来,已经参加了2013年的“合肥报业杯”合肥市首届小学生女子足球赛、与兄弟学校间举办的女子足球联赛、对抗赛等上百场比赛,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坚 守
只有家长支持,孩子才能安心踢球
储雨,黄山路小学女子足球队队长。1.5米左右的身高,利落的童花头,身材纤细,一双细长的眼睛,流露出坚毅的光芒。
三年多前,储雨刚上三年级,这个爱玩爱动的姑娘,时常在学校的足球场边看着驰骋在场上的男孩们而羡慕不已,“这么多人围着一只球跑来跑去,很好奇,有时候也会冲上去,跟男孩子混在一起,踢上两脚。”
慢慢地,常常跟校“男足”队员以“哥们”相称的储雨,成了学校男子足球队的一名“编外”。当时的校园足球队比赛,按规定上场的队员中必须有女孩,“胆子大、看到球只想冲不会躲”的储雨,理所当然地成为赛场上那一抹亮色。
三年多里,对足球的痴迷和来自父母的支持,成了储雨坚持下来的原动力。
“这是我的兴趣,就是喜欢!”性格直来直往的储雨,习惯于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不同于其他女孩的“另类选择”:“爸爸妈妈尊重我的爱好,他们很支持我。”
“不过,选择踢足球也不是没有代价”,储雨调皮地笑笑,吐了下舌头:“家里的电视和电脑是绝对不许看也不许碰。另外,绝对不能耽误学习,每次考试分数不能低于90分,否则就要停止两周的训练。”
为了自己痴迷的足球,储雨无条件地接受了这样的“交换条件”。“说实话,国际上重大的足球赛事,肯定也想看啦,但是既然答应了父母,就得信守承诺。”
因为有了这样的“克制和制约”,“成绩都挺不错”,也成了这些小小女足队员们共同的特点。
“显然,除了孩子们热爱,父母的支持是校园女足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黄山路小学足球队指导员胡宏军告诉记者,与校园男足“父母恨不得找关系让孩子进入足球队”的境遇不同,校园女足仍面临“选人难”的问题。“足球是一项需要很强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力的运动项目,女孩的父母们更多还是希望孩子能去参加像舞蹈班、钢琴班这样更适合女孩特质和气质的兴趣项目,不忍心看着她们吃苦。”
在黄山路小学女子足球队现有的近二十名队员中,能够在父母的支持下,坚持下来常态化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只有15名左右。“总会有孩子因为要参加其他兴趣班、补习班,选择跟足球队请假。”
目前,储雨所在的女子足球队中,正在上六年级,马上面临毕业的有6人,“为了老队员毕业后不至于人才断层,我们尽量在队员选拔时注意各个年龄层都兼顾到。”胡宏军说。
苦 练
平均每天训练五个小时,风雨不改
正在上四年级,11岁的杨雪,就是队里在低年龄层中选拔出来的“好苗子”。
“跑得快”,曾是一年多前身高不足1.3米的杨雪入选校女子足球队的首要原因。然而,仅一个月后的2013年11月末,刚刚接触足球的“新人”杨雪,就在合肥市足球运动协会和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合肥市首届小学生女子足球赛上崭露头角。
那场比赛上,杨雪被安排在前锋的位置,“她的力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她速度极快,在那场比赛中,她比我进的球还多。”整场比赛中,一直在中场为杨雪保驾护航的队长储雨和场边的业内专家啧啧称赞:“球感好!胆子大!是个好苗子!”
比赛结束后,杨雪成了黄山路小学女子足球队的重点培养对象。“而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除了教练指导的技术要领和队形设计,关键还是要靠队员能吃苦、勤训练。”胡宏军说。
结缘足球的三年多时间里,“苦练”也是储雨技能提高的唯一诀窍——平均每天5个小时的训练,已经是储雨在1000多个日子里风雨不改地习惯。
“一开始和男生一起踢球。男生的体力条件比女生好,我就在场上和他们一起跑。为了提高速度,每天放学后,绕操场跑10圈共2000米,寒暑假会增加至每天25圈。”储雨说,每天下午上课前、下午放学后、晚上做完作业,是雷打不动的踢球和练球时间。
看起来高高瘦瘦、文弱安静的李雨凝,是储雨的“闺蜜”。或许得益于“个高腿长”的优势,这个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姑娘,在足球场上有着比储雨还要快的惊人速度。训练时,两个女孩既是好搭档,也是竞争对手。“刚开始踢足球时,她比我跑得快,我就不停地练,现在我的速度还可以比她快一点点。”储雨兴奋地说。
同样的,个头娇小、留着马尾、有着一双灵动大眼睛的杨雪,也将队长储雨当成了目标。“她在队里技术最好,我要向她学习。”作为下一任队长人选的杨雪,有着超乎年龄的好强性格。一年多来,她也一直保持着和储雨一样甚至更多的训练量,在赛场上也从来不避锋芒:“我喜欢足球,特别喜欢在足球场上飞奔的感觉,训练虽然辛苦,却让我能在球场上跑得更快、比赛打得更好。”
实 战
从不懂规则的“野丫头”,到球场“老将”
如今的杨雪,作为小队员中的佼佼者,已和队长储雨一样,参加了无数场比赛。丰富的实战经验,早已将她从参加“报业杯”时“横冲直撞,几乎不懂规则”的“野丫头”,锤炼成了球场“老将”。
随着队员们日渐成熟,每年一季的校园女子足球联赛、兄弟学校间的邀请赛等各种赛事,让队员们几乎在每个周日都能接受一次“紧张刺激的比赛”的洗礼,让她们更多发现自身不足,精进球技。
越来越多的实战经验,也让队员们规则意识越来越强、配合度越来越高。“‘报业杯’举办时,实际上是各个学校的女队刚成立不久,那场比赛,更多的是像一群不懂足球的女孩在追着球跑,甚至连自己的站位都不懂。”合肥市校园足球裁判张顺贵回忆起第一次看到校园女队比赛时的场景。如今,当时的“混乱”,早已成为大家回忆时的笑谈。
今年,为了让小队员们积累更多的临场经验,在老队员们毕业离队后能够迅速成长为校队主力,在这一季的小学生女子足球联赛中,储雨在每场比赛前安排位置时,会刻意让小队员们踢更重要的位置。“每场比赛都会变换,既是让小队员们尽快熟悉每个位置,也便于老队员在打配合时发现小队员们在技术上的缺陷,及时纠正,多做训练。”储雨说。
9岁的小队员王海笑,刚刚加入校队半年,虽然喜欢足球,但是见到飞过来的足球还是习惯性的害怕,往后躲。
踢了一年多的杨雪,平时还好,一旦上场,依然冲劲有余、规则意识欠缺,在场上还时常为了抢球冲撞对手。
……
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让还有两个月就要离开学校的储雨有些着急,“踢足球不是怕它,而是要了解它、练习它”成了储雨的口头禅;训练时,老队员们“一对一”带小队员,着重训练她们的反应力和灵敏度;比赛时,储雨会跟在杨雪旁边,一旦发现她有“冲撞的企图”,立刻用肢体或眼神提醒制止。
“足球是需要团体合作、注重实战的运动,等将来我离开后,你在带队时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另外,对小队员们要多鼓励,不能因为你技术好,就对新队员大声命令或者训斥。”13日下午的训练间歇,队长储雨仍不忘抓住机会叮嘱继任者杨雪。
希 望
足球,我们越来越爱它
除了足球场上飞奔的自由,姑娘们收获更多的是毅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和坚实的友谊。
黄山路小学校队的十几个队员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女,分别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年龄不同、性格相异,却因为足球结识,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
为了不因踢足球耽误学习,“队员们之间也会相互补补课”。李雨凝英语成绩一般,英语成绩好的储雨就帮她补习。同样的,数学好的雨凝,也会帮9岁的小队员王海笑和其他队员补习。
为了做好队长、让每个队员都能心无旁骛地参加训练和比赛,储雨自觉充当了“大姐姐”的角色。她熟知每个队员的性格、家庭情况。“她们要是有什么心事,也可以找我聊,我都会尽量帮助她们。”
同时,球场上的磨炼,也让队员们拥有了同龄人少有的冷静淡定和从容不迫。在刚刚过去的合肥市校园女子足球队队员的遴选中,有大将风度的储雨、温婉随和的李雨凝和成熟冷静的杨伊美等几位老队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功入选。
“事后我问了一下,主要是看我们在与陌生队员合作时,临场的专注力、是否可以随时冷静处置突发状况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踢足球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踢足球让我们拥有了这些素质,我们越来越爱它。”储雨说。
下午6点,天色渐暗,两个小时的训练结束后,精力依然充沛的小队员们还是舍不得分开,十几个挂满汗水的小脑袋又聚拢在一起,讨论研究技术要领和下一场比赛的注意事项。
“看着这些孩子在球场上奔跑,能够感觉到一种希望和力量。” 指导员胡宏军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