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4/m201504092c82b98579fd49489aaa3fe36ae986fc.jpg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04/09/015324.html

等待处理…

从“东坡种松”到“学做范滂”

苏轼母亲教子背后的深刻含义

2015/4/9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苏轼距离我们已经近千年了,但他在政治上的高风亮节,洋洋大观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逆境中的淡定和处世态度,就像他留下的那些名句一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启发教育下的“东坡种松”

苏轼母亲程氏系出名门,知书达理,学养深厚。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因其信道教,等两个儿子稍大时,便把他们送到一位道士那里当学生。

有一天,苏轼和伙伴们在山上玩,顺手拔下了一棵刚种下不久的小树苗当剑使。这件事传到母亲耳中,母亲非常生气。她对苏轼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从幼苗长成大树,你把树苗拔了下来,那么一棵大树也就过早地毁在你手里了。”

“娘,我再也不拔树苗了。”小苏轼诚恳地说。

“那么,你知道树木都有那些用处吗?”母亲进一步启发道。

“树木可以盖房子、做家具。”小苏轼答道。

“你每天在山林中玩耍,绿葱葱的大树,是不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夏天时,太阳火辣辣的,在树荫下人是不是感到很凉快?如果山上是光秃秃的一片,还能给人带来阴凉吗?你拔掉一棵树苗,就是破坏了一片绿荫啊。”

小苏轼惭愧地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年年栽树,不栽满一万棵不罢休!”

苏轼说到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种树,从不间断,一直在他读书的山坡上栽下了数万株松树。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种树技术,好多人都来跟他学习种树经验。他的种树方法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

同时,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丰富了生活,增长了阅历,对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充满了喜爱之情,这对他日后的为人为文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东坡从小就从母亲那里懂得了爱惜树木的道理。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环保”的意识,但苏母却能够从树木的用途及其成长不易的角度启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珍爱。

造就做人品行“学做范滂”

到苏轼10岁时,母亲在家亲自教他。母亲很重视教他读历史,她认为历史既教人知识,更教人明是非,造就做人的品德操行。苏轼母亲专门挑出一些历史上人物事业成败的原因与儿子对答。《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学识渊博,志存高远,当官办事铁面无私,正气凛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使贪官污吏“望风解印而逃”。当时朝廷有身居太傅高位的权臣和大将军密谋诛杀某朝廷高官,机谋被泄露后,范滂受到牵连。临行前与母亲诀别:“存亡各得其所,望母亲不必悲伤”。他的母亲对儿子说:“我儿今天能够如此正义,仰无愧于天地,俯不愧于黎民,死亦何恨!”

苏轼读到此深受感动,便问母亲:“儿若要作范滂,您允许吗?”母亲凛然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简简单单的一句回答,让少年苏轼内心涌起一阵热浪。母亲在对他的教育中,把培养儿子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近千年来,人们之所以喜欢诵读苏轼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苏轼那宽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吗?苏轼这种思想个性的形成,与他的母亲有着直接的关系。 (张萌)

上篇:孩子不写作业,我该怎么办?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