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5/2/m20150205ef04f346258148bfb4c7dcb6ff026a77.jpg
编者按 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成为中国东部大省山东省今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之一。有山东省人大代表担忧,教师队伍“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5-02/05/013496.html

等待处理…

男教师为何成了“稀有动物”?

2015/2/5

编者按

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成为中国东部大省山东省今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之一。有山东省人大代表担忧,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让教出来的男孩不像男子汉,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

据悉,中小学老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非个别学校独有。山东省潍坊市的一所农村小学,全校24个教职工,仅有校长一人是男性。另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118名老师中仅有15名男老师。有的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来就没有过男性老师。一时间,“拯救男教师”成了广为关注的话题。

男教师成为类似大熊猫那样的“稀有动物”,不仅使教学压力集中在女性身上,还会挤压女教师的生存空间。

平衡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让男女教师在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打破职业划分的“男女有别”。

■ 佟吉清

“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普通的孩子了,是学生。我教你们念书、写字、算术。你们要成为识字的人。我要教你们思想。”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苏联黑白影片《乡村女教师》女主角这句话,依旧触动心弦。光影交错间,颇具诗意的镜头切换,剧情波澜不惊地推进,很多女孩子一定和我一样,立志成为一个像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那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只是,这个“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却始终存在职业性别隔离趋向。据报道,山东省人大代表、德州五中校长杨玉华说,他们学校有教师370人,男老师只有六七十人,而这为数不多的男老师,绝大多数年龄都在40岁以上。去年德州五中新进8名教师,无一男性。山东潍坊市的一所农村小学,全校24名教职工,仅有校长一人是男性。另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118名老师中仅有15名男老师。有的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来就没有过男性老师。

虽然“中国基础教育阴柔化”判断是否客观存在争议,考虑到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家庭这个因素,爸爸们一直都很忙,陪孩子的时间很少,“越来越多的男孩体质和气质不像男子汉”不该完全由学校买单。但在“拯救男教师”的话语体系里,确实透露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像杨玉华代表举例列举的那样,可能会导致孩子们性别角色认知的缺失或不完善,一些课程无法正常开展等等,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男教师成为类似大熊猫那样的“稀有动物”,不仅使教学压力集中在女性身上,还会挤压女教师的生存空间。不是吗?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女教师“排队怀孕”“轮流生育”,这种荒唐且不人道的做法,成为一些学校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严重侵害女教师的生育权。此前,江苏高邮市二中出台规定,要求准备怀孕的女教师,必须提前一学期向校长室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行政会议,校长审批签字方可怀孕,还列出了对不按规定生育者的处罚规定。后在舆论的一片质疑声中,教育主管部门出面干预才偃旗息鼓。

中小学、幼儿园“男教师荒”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亦不为我国独有。在很多人眼里,男性就应该有野心,敢于在外闯荡,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趋向于转移到声望和收入水平更高的职业。相反,就业市场上的劣势地位,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则把女性排挤到那些薪资待遇不甚理想的行当。男性“逃离”中小学教师岗位,折射出这个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够乐观。在读书和写字都属特权的年代,俗语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随着社会发展带来机会和可能的叠加,男性另辟蹊径寻求“高就”,大批女性从事教师职业,流行语变成了“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轻慢和不屑取代了敬畏与崇拜。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在各种职业排名榜上,大学教师位列第8名,中学教师第12名,小学老师则排在第35名,而工程师排第4名,外企经理第10名。曾经与“天地君亲”齐名的“师”的荣耀与光环,已经“昔日不再”。职业的性别区隔,使得“高大上”的大学教授成了“男性的工作”,“哄孩子”的中小学老师被认为更适合女性。必须“养家”的男性拥有着较高的薪资,女性的收入则被当成幸福感锦上添花的“零花钱”。

平衡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让男女教师在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必须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打破职业划分的“男女有别”,让人才的流动更加自如顺畅。此外,还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的奉献精神。那首“挺起了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崎岖的道路,喂!让我们紧紧地手拉手!”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释放很多启迪和感悟。这是因为,即便活在物质时代,人也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拯救男教师”之际,拿什么来“拯救女教师”

■ 舟子

教师队伍“阴盛阳衰”是否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需要教育专家们来科学论证,我不敢妄言。我可以据此推测的是:如果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让教出来的男孩不像男子汉,而是“小鲜肉”,那么,是否教师队伍“阴衰阳盛”就会让教出来的女孩都是“女汉子”?“小鲜肉”“女汉子”是问题吗?有人不觉得是,因为在一个社会性别区隔不再那么渭泾分明的时代,两性的性格特点也不再是水火不相容、非此即彼。而是各自取长补短,有了融合之势。融合互通是当今时代新常态,也是社会性别发展的新常态。但也有人觉得是:“女汉子”“小鲜肉”,让男生情何以堪?所以,特别呼吁当关注男孩子的成长。不过,不管是不是,就此推论来看,性别比例不失衡也即性别比例平衡,都应该是一个理想状态。所以,我还是把话题回到“拯救男教师”上来。

男教师都去哪儿了?有关分析认为,部分原因是教师招录政策条件的“苛刻”把不少男教师拒之门外。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城区中小学校招录教师,必须是985、211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不是这两类大学,就必须是研究生学历。此外,还与教师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男性是家庭经济支柱,一般来说,对收入有更高的期待。有关教育界人士认为,“拯救男教师”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提高教师收入水平。还有人建议,教师招录政策应实事求是,不必盲目追求“高大上”,对条件合适的男教师可以适当放宽招录标准。

继“拯救男孩”的话题之后,男孩们的男老师又成为了被拯救的对象。看着人大代表在为“男教师危机”而担忧,我也有担忧。我的担忧是:教师招录政策条件的“苛刻”把不少男教师拒之门外,而同样如此“苛刻”的条件之下还是有足够的女教师入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女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充足人选呢?作为同样条件的本科生、研究生,她们为何没有像她们的男同学那样流向其他的行业,而是“云集”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呢?我想,应该是就业渠道不畅,别的行业就业空间有限,才导致她们比较多地流向了中小学教师这一就业领域。而即使她们愿意“屈就”,而不是像她们的男同学那样选择“我要飞得更高”,她们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数量独大还是成了一个问题,这真是一个不令人乐观的现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小学教育功不可没。只是这样的赞美听得多,现在实际的吸引力却不如赞美听起来那么诱人。市场经济下,择业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薪酬是择业时不可不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吸引更多人选择和投身这一与人类灵魂有关的职业、事业,如何让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真切地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石,还需要国家政策实实在在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财政方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希望这一呼吁能够落为现实。同时,我还有一隐忧:如果“拯救男教师”成功,当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收入大增之后,男教师也增多了,女教师相应就会少了,那她们未来的一大就业出路又将在哪里呢?当她们从收入高涨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逐渐失去数量优势,哪里又将是下一个可能宽厚地接纳她们的就业下家呢?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情况很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遭歧视,学历越高越严重。报告显示,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学习成绩和学历对降低歧视没有帮助;信息不完全可能是导致女性大学生遭受歧视的深层次原因等特点。

而如果对条件合适的男教师适当放宽招录标准,女大学生在这一就业领域面临的竞争是否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呢?如此挤压效应叠加,哪里才能有一方女大学生的就业乐土呢?“拯救男教师”的同时,该拿什么来“拯救女教师”?这些问题也当有人来关注并呼吁。

上篇:没有了
下篇:游客“十大陋习”是文明素养的镜子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