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蓓
儿子胡兴龙牺牲后,胡绍栋和苏云根老两口,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会多了一个女婿、半个儿子。
这份亲缘,源自30年前的一个生死承诺——
1984年的老山前线,安徽铜陵籍战士胡兴龙、方海鹰所在的连队,遭遇一场恶战。前夜,两人滴血盟誓:“有幸活着回去的那一个,要去对方的家里做儿子,伺候老人一辈子。”
胡兴龙说:“我l8岁的小妹桂兰还没定亲,托付给你。”方海鹰承诺:“我若能活着回去,只要小妹同意,就娶她为妻。”
激战中,兴龙长眠在了木棉树下。1985年,立下了战功却一心记挂着“生死承诺”的方海鹰,毅然放弃提干,回到了家乡。
坚守这份承诺,其实并不容易。
胡家位于距铜陵县城15公里的太平乡老兴村。当年,辗转找到胡家的时候,面对这个“找上门的儿子”,一直不愿接受兴龙牺牲消息的夫妻俩,心情极度复杂。
“我一看到他就想起兴龙,心里难受得很。我就跟他说,孩子,有时间来看看苦命的大伯大妈就行了,做儿子我们领受不起啊!”胡绍栋回忆道:“海鹰实在,卷起裤腿,一头就扎到地里开始干活,赶都赶不走”。
在兴龙家的第四天,海鹰收到部队一封电报:根据有关政策,兴龙的妹妹桂兰可以参军,但考虑到胡家父母年迈,要征求老人意见。方海鹰毫不犹豫做了决定:桂兰可以去当兵,老人由我来照料!
然而,胡家的家庭现状是,3亩多责任田分散在6个山坡上,好年景收入不到l000元。家里的油盐钱,全靠胡大伯贩大蒜和几只下蛋的母鸡……
为了家里的生计,海鹰想学兴龙入伍前的手艺——做豆腐。老人却悄悄藏起了家里做豆腐的工具:“每次你喊我一声‘爸’,我就心疼……你是城里的干部子弟,还是回去吧。”
方海鹰这才明白,要想走进大伯的内心,他还需要耐心、毅力和漫长的等待。
回到城里上班后,海鹰买了一辆摩托车,每逢节假日直接去胡家,一句话不说,打猪草、洒农药、挖水沟,见什么做什么。农忙季节,他就住在胡家,把农活干完了再走。
十年如一日的奔波中,包括小妹桂兰在内的胡家人,都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话不多却实在的小伙子。
1995年“五一”,海鹰和桂兰在铜陵举办了简朴的婚礼。第二年,为了更好的照顾他们,小俩口把两位老人接进了城里。“当时我注意到,岳父进城前,连家里的猪娃都慷慨送人了,却一直抱着床头的那只旧木箱,常常盯着发呆。”方海鹰意识到,这个小木箱,可能藏着岳父十年难展笑颜的真正原因。
直到2006年清明节,下班回家的方海鹰四处找不到岳父。最后,在郊区的笠帽山烈士塔看到岳父时,老人紧紧抱着小木箱,已经在烈士塔前枯坐了很久,双眼通红。
老人告诉海鹰,木箱里装着兴龙当兵以后的家书。二十年来,老人心里一直放不下的,也是海鹰一直不忍说起的兴龙牺牲的经过和儿子尸骨一直不能“回家”的遗憾。
那是怎样痛彻心扉的一段回忆啊:“当天,身负重伤的兴龙和余斌打光了子弹,拉响手榴弹投向敌人,之后纵身跳下了悬崖……最后,全连战士只找到他们的少许遗物,埋在了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为了让岳父解开心结、展露笑颜,方海鹰开始了又一次努力。
他寻找一切机会跟岳父聊天:“爸,九泉下的兴龙也希望你快乐健康长寿。我们把他的家书拿到笠帽山烧掉,撒在松柏下,那棵松柏就是兴龙,你就能摸到看到了……”两年后,岳父终于答应下来。
2008年清明节,海鹰陪着岳父来到笠帽山,从小木箱里捧出已经泛黄的十几封家书。海鹰念完一封,老人颤抖着双手点燃一封。伴随着缕缕青烟和止不住的泪水,老人终于打开了郁积二十多年的心结。
在过去20多年里一提起牺牲的儿子就难过得不愿多说一句话的胡绍栋,紧紧攥着女婿海鹰的手,满眼泪花:“孩子,你是我女婿,更是我儿子”。
一头利落短发的胡桂兰依偎在丈夫身旁:“30年前,我失去了哥哥,却多了一个爱人。他给了我最无微不至的爱护。”
他们18岁的儿子小鹰,稚嫩的脸上透着坚定:“重信守诺,我的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这四个字的真正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