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4/9/20140909e855a10a23624c02bdcffd78e283e083.jpg
龚琳娜的新书《自由女人》 ■ 本报记者 宋利彩 近日,凭借“神曲”《忐忑》爆红的的龚琳娜,推出了首部随笔集《自由女人》。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4-09/09/008568.html

等待处理…

跨国婚姻“神曲”成就自由女人

2014/9/9

龚琳娜的新书《自由女人》

■ 本报记者 宋利彩

近日,凭借“神曲”《忐忑》爆红的的龚琳娜,推出了首部随笔集《自由女人》。作为嘉宾,她的丈夫老锣出现在新书发布会上,由衷地评价妻子:“她确实已经是自由女人”。

在龚琳娜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她的异国恋情和跨国婚姻成就了她。所以,《自由女人》这本书宣称:“这是一个女人冲破束缚、发现自己、寻获自由的故事,写给我们共同度过的12年。”

困惑中的相识相爱

“自由需要把心灵打开,不要害怕受到伤害而把自己包裹起来,自由首先需要真实。”在新书见面会上,龚琳娜开宗明义地说。

而她追求自由之路,正是从“不真实”开始。

早在2002年,就职于中央民族乐团的龚琳娜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常常身着“美妆华服高跟鞋”,众星捧月般地参加形形色色的晚会和演出。外表光鲜,但她内心却深深困惑:千篇一律的“假唱”和“对口型”,令她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乐团工作稳定,生活波澜不惊,她已经能预见50年以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就在那时,老锣不期然地出现了。

老锣是自由音乐人,第一次合作即兴表演,龚琳娜就被老锣吸引。而老锣也欣赏龚琳娜的歌声,称赞她:“你的声音变化非常丰富,有许多细腻的小拐弯,又有强大的张力场,像你这样的歌手,在世界上都不多见。”对此,龚琳娜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很开心,很安慰。

与赞美一样,老锣的批评也丝毫不留情面。老锣第一次到龚琳娜家时,龚琳娜的母亲请他观看女儿以前的演出录像,这通常都会得到热情满满的赞美。但那天老锣越看表情越惊讶,毫不客气地说出了让龚琳娜至今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好恶心!那不是她,我根本听不出她最好的声音!”

母亲愕然,但龚琳娜却并不惊奇,也没有生气,甚至有几分认同。她认为,老锣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她心底最深的疑惑:演唱会上总是在千篇一律地“假唱”和“对口型”,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更别提梦想。

相识不久,龚琳娜即接受了老锣的邀请,只身远赴慕尼黑,观摩当地的音乐节。

在那次音乐节上,老锣与她谈及音乐的根性问题,并建议她:“你是汉族人,汉族人有自己的古典思想和哲学,有自己的民族风俗,汉语是代表中国文化的语言,所以,你要从汉族音乐开始扎根。”老锣的见解,就像一扇窗,开启了她的心门,也让她看到了事业上的希望,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打开嗓音,打开心灵,做一个世界的音乐家,用新鲜的音符、真实的能量,激活生命的全部。

音乐是他们共同的事业。在生活上,他们也彼此发现和成就。

那次在德国,龚琳娜随老锣去他的朋友家做客,因为不懂德语,就拜托老锣帮她翻译,老锣却很不给面子,说:“要说你自己说,我不给你翻译,我不是你爸爸!”

还有一次,他们在教堂里听音乐,龚琳娜情不自禁地想拉老锣的手,也被他不留情面地甩开:“对不起,我现在不想这样。”

被老锣打击几次后,龚琳娜开始变得小心谨慎,不再轻易耍小性子,凡事都考虑对方的意愿和需要。虽然最初也有点委屈和不解,但是也慢慢体会到一种真正的关心和尊重。她意识到,对于建立真正深刻而持久的亲密关系,保持个体的界限和独立非常重要。

音乐节之后,他们开始了一段欧洲自驾之旅。期间,异国文化给了龚琳娜奇特的体验。

在德国的最后一天,他们已经难舍难分,然而,龚琳娜心里,却也充满了独立前行的勇气。短短一个月,她不仅皮肤晒得黑黑的,高跟鞋也不穿了,走路自由自在,而且她学会了无论到哪里都能照顾自己,都能自己找乐子。

就这样,因音乐而相识相爱的两个异乡人,谱写了一曲浪漫温情的异国恋曲。他们相互欣赏,却又彼此独立。

两年之后,他们都觉得该有个孩子了,要孩子得先成家。

办理跨国婚姻的手续相当麻烦,需要到各个部门开各种证明,龚琳娜干脆就想把这一切都交给母亲去办。老锣却严肃地对她说:“如果让你妈妈去办,我就不跟你结婚。”理由是,“我是和你结婚,不是和你妈妈结婚,每一件事都必须亲自去经历,才能记得住。”龚琳娜耐着性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跑,一个章一个章地盖……

2004年3月,他们在龚琳娜的家乡——贵阳夜郎谷举行了婚礼。婚礼没有让父母插手,完全由他俩自己设计。没有复杂的妆容,没有累赘的礼服,没有高跟鞋和首饰,有的是音乐会、画展、摄影展、陶瓷作品展和服装秀。虽不惊世骇俗,也让人耳目一新。

世外桃源中的心灵成长史

“我真正的自信,是从认识老锣开始的。在舞台上,他教我不再用妆容和技巧去征服观众,而是用气息和情感去感染他们;在心灵上,他教我重新发现自己,找寻独立的乐趣;在生活中,他鼓励我勇敢从容,自己生小孩,自己带小孩,把孩子带得很好。”龚琳娜在书中写道。

婚后旅德5年,作为“外国人”,龚琳娜经历了融入异国文化的种种不易。

邻居老太太过生日,她炒了一盘酸辣土豆丝送过去,却被委婉地告知“不习惯”。她回贵阳过春节,回德国时给邻居们带了新鲜的绿茶做礼物,几天后问邻居太太感觉如何,却又被告知:“谢谢,我从来不喝茶。”

好在有公公婆婆无私的爱和接纳,帮她顺利地融入了异乡生活。初到德国时,她一句德语也不会说,婆婆在沙发、柜子、冰箱等每一个她能看见的地方都贴上了单词。龚琳娜学会的第一句德语是:我饿了。

在阿尔卑斯山下的生活,在龚琳娜笔下,不仅是一段“世外桃源般的日子”,更是个人的心灵成长史,有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的惊喜。

第一个孩子生产时,老锣始终陪伴在龚琳娜身边,陪她在花园里散步,教她如何通过呼吸减轻宫缩带来的疼痛,给她以安慰。

她终于平安生下孩子后,老锣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上帝太不公平了,把怀孕生孩子的机会都给了女人,为什么不把喂奶的权利留给男人呢?”这个男人的确与众不同。之后,他负责了孩子所有换尿布洗屁股的任务。

生完孩子,他们从老锣父母的住处搬出来,把家搬到了巴伐利亚森林的山坡上一所租来的房子里。那里空旷至极,想找到一位邻居起码要走20分钟。因此,他们得以彻彻底底地与大自然相处。最让龚琳娜高兴的是,终于可以大声唱歌而不担心打扰谁了。

照顾幼小的孩子,日子忙碌也清闲。为了不让自己无聊,龚琳娜开始学唱各地的民歌。在一首接一首的歌曲中,时间不但不难打发,而且过得飞快。她还经常带着孩子,在山坡上大声歌唱,释放全身的能量,声音穿过小山,穿过森林,自由地穿越在天地之间。

宁静的乡村生活,让龚琳娜顿悟:天地才是更大的舞台,万物生灵都是听众。不需要美丽的妆容,不需要炫目的灯光,只要每一个音符都发自肺腑,发自灵魂深处,那种能量足以滋养他者,愉悦自我。

有一段时间,为了补充体内的“阳气”,每天下午的4点~5点,老锣一个人照看孩子,龚琳娜则到树林里,光脚、静坐、冥想,感受生命本真的气息,恢复生命原初的动力,思想也随之开悟,人与自然产生了很紧密的关联。“仿佛世界上的每一扇门都为我打开,发现自然的规律,如同掌握了做人做事的秘诀,顺势而为、顺理成章。”龚琳娜在她的书中写道。

那时,她决定,无论将来在哪里生活,每年一定去森林里待一个月。森林让她重新找到自己,重新拥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龚琳娜再次怀孕了。这意味着她将失去更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老锣非常体谅她,给她“放了一个长假”:“儿子交给我,你出门散散心吧,去你想去的地方。”

因此,让人不可思议地,在龚琳娜怀孕5个月的时候,她一个人回到国内,开始了陕北采风之旅,见到了千里奔流的黄河水、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坡。一种深刻的悲情油然而生,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力量和生命的“根性”……

回到德国后,龚琳娜因为胎盘提前破水住院,家人不仅没有责怪她到处乱跑,反而安慰她:“没关系,妈妈心安,孩子就平安。”

龚琳娜忧心忡忡地问老锣:“如果孩子生下来残疾或低智怎么办?”

“生命是怎样,我们就怎样去面对!”老锣的回答坚定有力。

“那,如果他长大了是同性恋怎么办?”龚琳娜又问。

“那我们就支持他!”

眼前这个男人的坦然和勇敢,让龚琳娜真心欣赏,也不再害怕。最终,他们的小儿子平安降生。

抚育生命的过程,他们绝不假手于人。小儿子几个月大的时候,龚琳娜和老锣在欧洲举办小型音乐会,他们把孩子带在身边。喂饱奶,放在小车里睡觉,龚琳娜则上台唱歌。中场休息时再去后台喂奶,哄孩子睡觉。

重回“名利场”

2010年,老锣专为龚琳娜谱写了一首新曲,通过龚琳娜两次在国内公开场合的演绎,成为后来爆红网络的“神曲”——《忐忑》,一时间家喻户晓,模仿者甚众。龚琳娜一夜闻名,再度回到公众视野。世易时移,她发现,此时国内的音乐市场不再是原来的“千人一面”,而是有巨大的空间,她决定回国发展事业。

老锣立即同意,把家搬回了北京。此后,他们又共同创作演绎了《小河淌水》《静夜思》《相思染》等经典作品,在欧洲多个国家举办专场音乐会,由世界知名的唱片公司出版专辑,找到了音乐的方向,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放弃德国的隐居生活,回来为国内观众歌唱,从“桃花源”到“名利场”,对龚琳娜而言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她坦言:“要成就大我,就必须放弃小我,告别昨天的简单自由,面对今天的纠结缠缚,为了明天更大的自由。”老锣则说:“真的永远比假的有力量,哪怕它有瑕疵。”

共同的爱好和事业追求,促成了他们的异国恋情,而跨国婚姻和家庭又成就了他们在事业上的比翼齐飞,成就了他们的巅峰之作。要成就一段健康美好的婚姻,爱情固然重要,但共同成长、互相成就更为重要。正如有一次龚琳娜问老锣:“为什么选择我?”老锣的回答是:“因为你能与我共同成长。”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好家庭决定好人生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