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院子厢房均为典型的土家传统吊脚楼样式。
古宅院中悬挂着田里的收成。
村民对于古宅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年轻人出去打工,村里的人气下降,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城镇化的进程也加剧了经济发展与古村保护之间的矛盾……
村庄概况:
海洋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土家族村落,保存着一批以蒲家院子为代表的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蕴含着鄂西地区乡土生活和地域文化,同时也是研究鄂西建筑史、民俗史、社会学的珍贵历史遗产。目前,海洋村拥有230户800多人口,主要作物为土豆、玉米和水稻,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处在刚刚脱贫的水平,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 本报记者 姚鹏 文/摄
老人留守,村庄人气下降
在一个初夏的雨雾蒙蒙的上午,记者走进海洋村。
海洋村所在的利川市位于湖北的最西部,境内诸山均为巫山余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天造地设的地理环境,让这个崇山峻岭环抱之中的小村得以坐拥世外桃源般的秀美风光。
走下车来,首先扑入眼帘的便是满目的青山绿水,从山脚到山坡,大大小小的梯田埂回堤转,重重叠叠,从山腰到山顶,则是林涛阵阵,云雾蒸腾,错落有序的土家吊脚楼点缀其间,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田园画卷。
我们要探访的蒲家院子位于海洋村七组的一处山腰台地,前后山岭逶迤。这座坐西北向东南的土家族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后经逐步扩建,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余平方米。由于较好地保持了当年的面貌,蒲家院子成了海洋村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今年 74岁的蒲光明老汉是蒲家院子里目前最年长的居民,跟着他走进蒲家院子,就如同翻阅一部土家族民居的教科书。
土家族民居的特点,在蒲家院子基本都能找到。整个蒲家院子均为三层结构,三厢两院,全木结构,悬山瓦顶,厢房均为典型的土家传统吊脚楼样式。院子的布局分区十分合理,厅堂、居室、猪圈、水井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其中吊脚楼下的架空层为猪圈和杂物仓库,再往下则是地窖,存放生产用具,人则生活在吊脚楼里。由于山区多暴雨洪涝,蒲家院子在设计上还充分考虑了建筑的防雨问题,对排水系统做了精心设计,每户院落都拥有自己的取水井。
蒲光明老汉告诉记者,据蒲氏族谱记载,蒲家祖上来自湖南和贵州。自雍正六年至乾隆十年。蒲氏先人先后从湖南省沅州府和贵州省思州府迁徙至湖北省施南府,也就是现在的恩施州,随后置产创业,岁近三百载,已历十二代,蒲家院子正是蒲氏家族的祖宅。院里的居民原来全姓蒲,新中国成立后搞土改,始有张姓和田姓人家迁入,而几经世事变迁,一度人丁兴旺的蒲家院子眼下只有12户人家。就是这12户人家,因为一部分人外出打工,常住的只剩下七户,还都是些留守老人。
“儿女们也经常劝我搬出去住,我总怕搬出去不习惯。另外,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心里也总有些舍不得。”望着历经风雨沧桑的老宅子,蒲老汉自言自语道。他的四个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女儿出嫁了,大儿子在村里当干部,二儿子和三儿子在浙江打工,按说已不需要他再为生活操劳,可闲不住的老汉依然保持着每天下地劳作的习惯,业余生活就是晚上回来看看电视,只是现在脚痛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下田也变得愈发困难。
记者问:“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蒲老汉摇摇头:“考虑不了这个事情。”
时代与传统,矛盾日益突出
在专家们的眼中,以蒲家院子为代表的海洋村传统建筑群山水环境典型,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应当加以充分保护,然而,在相当长时间内,海洋村的村民们对于老房子的这些价值缺乏足够认识,而且,随着当地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与保护、时代与传统、建设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保护(老房子)这个事情。政府重视,但村民不见得重视。除了我父亲那样的老人,大家都觉得老房子虫子多,气味重,光线差,实在没什么好,没什么可留恋的。大家都想拆掉老房子盖新房子住,不让他们拆还有意见。因为拆了老房子多少可以得到一些木材。再说房子是我的,你凭什么不让我拆?”海洋村村委会主任蒲红权就是蒲光明老汉的大儿子,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村民生活要求之间的冲突,他看得十分清楚。
村委会书记黄国轩的看法和蒲红权相似,他为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统计:村里过去的老房子有一百多幢。2000年以后,村里开始兴起盖新房的热潮,这14年间,被拆掉的老房子大概有70多幢。许多人选择了在靠近自己田地的路边建造新居,这些新房与旧房混杂在一起,给村庄的整体风貌带来了负面影响。
“村里人只要在外面打工赚了钱,就会回来拆老屋盖新房。蒲家院子和周围的几幢老房子被列为文物加以保护,除了它们之外,其余那些保存下来的老房子,大多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没钱修才得以幸免。”黄国轩说道。
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老房子的消失,海洋村的传统村落面貌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据统计,海洋村的户籍人口应为八百多人,但外出打工的大约就有四百多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很简单:大山里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1.45亩,收成仅够吃饭,村里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四千块,仅处于刚刚脱贫的水平。要想手头宽松点,就得出去打工。而这样的打工经济,带来的最显著效应就是村里的人气下降,在村里待上一天,也遇不到几个人,年轻人就更少见,这一方面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留守问题,同时也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裂。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利川更是世界优秀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海洋村的传统文化原本也极其深厚。黄国轩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村里过得还是很传统的土家生活,文化活动非常丰富,逢年过节大家一定会聚在一起唱山歌、踩龙船,平时村里也是歌声不断,只要几个人凑在一起就会唱起来,有时候晚上忙农活,挖洋芋,剥苞谷,边劳动边唱歌,一唱就是一晚上。
“现在外出打工的太多了,年轻人也不爱学,这些事情自然就没有人搞了。”黄国轩说。
有了规划,发展前景看好
与蒲光明老汉的迷惘不同,蒲红权和黄国轩对于海洋村的未来,有着一番雄心勃勃的计划。
“海洋村2009年就被列为了国家级的古村落,但当时仅仅是文物局给了一份资料,要我们保护。现在批了传统村落,政府会有三百万元的投入,分三年拨下来,到时候很多事情就可以做了。”蒲红权告诉记者,这笔钱会用于公路、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会修建接待中心、停车场。村落的改造会以蒲家院子为核心,在建筑上突出土家特色,恢复村子的整体风貌。
记者看到,对于海洋村的保护发展,当地政府和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制订的《海洋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提出了几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严格保护古村群周边的自然环境,包括山丘、溪流、河流、田园等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古村群的布局结构、传统肌理、院落格局、人文环境;深入挖掘古村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从整体性把握海洋村的人文、自然环境;二是原生性、真实性的原则,即保护村落的空间布局、绿化田园、历史建筑等真实的历史信息,延续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真实的历史风貌,以及和谐的居住生活形态;三是科学保护、有效利用古建筑的原则,即根据保护类别的划分提出不同的使用要求,使古建筑在新的环境下能尽其用。在整体空间大环境上保护海洋村特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空间、格局、环境、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等。
《规划》还提出: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使蒲氏民居建筑群通过合理开放展示与积极的科学研究,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现其历史文化价值,促进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并由此而获得与其自身价值相对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这一传统村落的遗产真实、完整地继承发扬下去。为此,《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在海洋村建成旅游接待区、民居展示区、民俗体验区、梯田风貌区等四个分区。到时候,蒲家院子将成为一个陈列展示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模型等陈列展示方式,向人们介绍土家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历史沿革、生活场景、重要活动及民俗民风等。
“目前我们已经在收集能反映海洋村历史文化底蕴的谱书、山歌、舞蹈、人文历史等相关资料了。对于一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要趁着村里老人还在,抓紧传承下来。”黄国轩说。“现在村子还处在要保护没保护的起步阶段,相信《规划》的实施能够在保护村子风貌的同时带动村里的旅游业发展,改变村里的经济模式。有了就业机会,外出打工的就愿意回来,很多东西就能传承下来。经济条件好了,也能为村庄的保护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保护与发展其实并不矛盾,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但愿这样的良性循环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