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4/6/201406051496c14269f74f25a15f2a003c777f98.jpg
■ 本报记者 乔虹 通讯员 李玉银 李文龙 今年“六一”儿童节,青海玉树的藏族男孩拉秀军玉又如约地收到了她的“汉族妈妈”从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4-06/05/003343.html

等待处理…

73个“玉树宝宝”的“汉族妈妈”

——记济南军区第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上)

2014/6/5

■ 本报记者 乔虹 通讯员 李玉银 李文龙

今年“六一”儿童节,青海玉树的藏族男孩拉秀军玉又如约地收到了她的“汉族妈妈”从千里之外寄来的节日礼物。

从四年前那个余震不断的夜晚,他被“汉族妈妈”亲手接生到这个世界开始,军玉就与“汉族妈妈”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每一个节日,他都会收到“汉族妈妈”寄来的衣服和玩具;每一年,“汉族妈妈”也都会千里迢迢地来看望他,为他检查身体。

军玉知道,“汉族妈妈”牵挂的不仅是他,还有72个弟弟妹妹。他们,都是“汉族妈妈”张红娟的宝贝。

“每接生一个新生命,就是给灾区群众带去一份新希望。”

出发到玉树灾区前,张红娟想到过困难,但她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吸气”“吐气”“使劲”……四年前,2010年4月21日的傍晚,青海玉树结古镇,张红娟一边接生,一边用手势、眼神与藏族孕产妇塔拉交流。虽然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不时地呕吐,但张红娟努力让自己在孕产妇面前保持微笑,“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我想她一定看得到我的微笑,我要用微笑去鼓励她,让她放松,让她感受到我们的关心。”

历经六个小时的接生,深夜11时许,震后的玉树迎来了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当张红娟将健康的男婴抱到塔拉和她家人面前时,塔拉的丈夫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一个劲地鞠躬致谢,嘴里不停地念着:“感谢金珠玛米!感谢亲人解放军!”

塔拉和丈夫执意让张红娟为这个初生的男婴起名,片刻的思考后,一个名字从张红娟嘴里脱口而出:“军玉”,意思是解放军救援玉树,与灾区人民心相连、情相依。

这是张红娟随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赴玉树抗震救灾接生的第一个孩子。小军玉在方舱医院顺利出生的消息很快就让玉树州方圆几百公里的孕产妇陆续慕名而来。

作为医疗队唯一的妇产科医生,那段日子里,张红娟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最多的一个夜里,张红娟先后接生了4个孩子,累得最后连手套都摘不下来。

其实,劳累并不是最大的敌人。青海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昼夜温差20多摄氏度。

在那个藏族同胞占总人口93%的地区,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张红娟常常头疼欲裂、四肢无力,并接连出现呕吐和失眠症状。而更为痛苦的是,语言不通,交流不便,给每一次治疗和手术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月24日凌晨3点,刚刚接生完两个孩子回到帐篷准备躺下的张红娟接到急诊电话,就又急匆匆地从宿营地乘车赶往10公里开外的方舱医院。

来求医的孕产妇叫尕群,38岁,先前怀过3个孩子都因难产夭折。经过细心检查,张红娟发现其胎位不正、胎心微弱, B超显示脐带绕颈。

必须立即做剖宫产手术!争分夺秒,不到20分钟,手术顺利完成,婴儿取出来了。但满脸血污,没有呼吸。情急之下,张红娟立即口对口实施人工呼吸。

“张军医,这里是传染病高发区,你不要命啦!”一旁的护士崔新苗大喊。

没有片刻的停滞。2分钟过去,“哇”的一声啼哭,孩子得救,大家悬着的心落地了,而张红娟却晕倒在手术舱里。事后,当崔新苗问起时,张红娟只是笑了笑说:“那个情况下,孩子的命就是我的命,根本顾不了那么多。”

宁舍生命,不辱使命。在玉树的62个昼夜里,张红娟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听到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那一刻所有的苦累都顷刻化为乌有。”她说。

“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高兴的事。”

“方舱医院出生孩子的家长们,我是当年给你们接生的军医张红娟,我很想找到你们……”2013年4月19日,青海玉树电视台用汉藏两种语言播发了一条特殊的“寻亲广告”,一时间在美丽的三江源头、辽阔的巴塘草原引起关注。

这是张红娟第三次重访玉树的“杰作”,她试图通过播发电视新闻来继续寻找当年接生的“玉树宝宝”。

抗震救灾后回到郑州的张红娟,每每接生一个新的生命,就不禁会想起她在玉树接生的那些孩子:“玉树宝宝”们的身体怎么样?天冷了,他们有没有穿暖……

在妇产科工作19年,经张红娟亲手接生的孩子数以万计,但玉树高原上,特殊环境下出生的73名“玉树宝宝”给她留下了难以割舍的记忆。

一段不同寻常的“寻亲”之旅就此萌生。

因为当时正处于灾区重建期,经张红娟接生的孩子,多数没有固定居所,留下的联系电话也陆续变更,临撤离玉树时,能联系上的孩子不到5个。对于他们,张红娟常常打电话询问健康情况。

求永桑周是让张红娟打电话次数最多的孩子。因为早产,小桑周出生时不到5斤重,体质较弱。张红娟一直不放心,经常打电话给小桑周妈妈,传授护理和育儿知识。

2012年玉树地震两周年之际,张红娟第二次随医疗队回访玉树,当她见到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小桑周时,心疼得掉下了眼泪,经与其家人商量,张红娟把小桑周带回郑州精心调养,不到一个月时间,小桑周的各项发育指标很快提高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小桑周的父母激动地让儿子正式认张红娟为“汉族妈妈”。

为了寻找更多的“玉树宝宝”,张红娟开始利用每年回访的时机四处打听。几经辗转,到2012年为止,她在7个居民安置点里找到了17个孩子的家。在准备返回郑州的前一天,听说还有两个孩子的线索,张红娟顾不上连续几天的四处奔波,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沟里找到了他们。

每每见到自己亲手接生的孩子,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会走路、会说话了……张红娟说,她都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也因此更加牵挂那些还未联系上的“玉树宝宝”……

2013年,当张红娟第三次踏上回访玉树路之前,特地找人录制了前面那段“寻亲”短片在电视台播放。广告的效果出人意料,不到3天,张红娟就接到11个藏族家庭的“认亲”电话。

在玉树归来的4年多时间,张红娟随医院3次回访,累计行程16000余公里,走遍了已经找到的33名“玉树宝宝”家庭。她还主动与玉树州人民医院协商,定期为这些孩子体检,帮助建立健康档案。

记者采访时,张红娟正在计划自己的第四次玉树回访。她说,自己回访的脚步不会停,“寻亲”之旅不会断,关注“玉树宝宝”健康成长的行动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儿女”。

上篇:扎实做好各族妇女工作 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下篇:爱无疆界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