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这么多玩具买,有了大人也不给买。记忆里谁家的孩子都是自己做,现在叫DIY。最常做的是毽子。
毽子的结构简单,鸡毛、翅翎、铜钱。前两样儿,满地跑的都是,趁谁家大人不注意,哪个公鸡漂亮,逮着了揪它几根儿。铜钱呢,那时也没有文物的意识,扫四旧扫得,谁家孩子手里都有几枚“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实在不行了,螺丝片儿也不难找。
然后就是制作了。
我最早是找两层碎布,把两、三枚铜钱包在中间,缝成一个小饼。把边缘剪齐了,再把鸡毛一刀两断,翅翎的一头儿劈四瓣儿,缝在铜钱的正中,剪下的鸡毛再插在翅翎里——取之于鸡,用之于鸡。鸡毛插几根,是模糊数学。多了,滞空时间太长,人等不及;少了呢,下得太快,人又反应不过来,所以得调整个好几次。这种制作,美观,但容易坏。毕竟翅翎不是塑料管,有纹路,常常一劈到底,底座飞了,飘飘洒洒,落下一地鸡毛。这时就得重新来过。后来见别人根本不用翅翎,直接把铜钱和鸡毛包在中间,用线缠紧。不怎么漂亮,却非常实用,也就弃旧图新,采用新工艺了。
好的毽子要“起”,就是弹性好。我的独门绝技是在铜钱的下方放一点儿棉花,谁都愿意踢我的毽子,说“起”。当然毽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鞋。三个铜钱高高地砸下来,要是生生地磕在只穿布鞋、解放鞋的脚背上,试试?不哭出来算你本事!所以踢毽子最好的时候是冬天,不是天冷,而是冬天北方的孩子穿的是棉鞋,踢的时候能吃住劲儿、弹得起,相当于在乒乓球胶皮上刷八遍有机胶水。那时候毽子高手天再冷也不穿棉裤,但一定要穿棉鞋,战靴!战靴飞处,惊起一团羽毛,掠起一片粉尘。鞋嘛,常在地上走,难免藏污纳垢,特别是黑条绒的面料,瞧着表面挺干净,经不住外力敲打,下面的脏东西全泛上来了。
毽子有很多种踢法。我们那地方,管脚趾踢叫“挑”,脚后跟踢叫“磕”,脚外侧踢的叫“拐”,用脚面绕一圈儿再踢叫“缠”。脚内侧的踢法最多,用小腿的,身前还叫“踢”,身后则叫“偷”,跳起来踢顾名思义是“跳子”。还有一种高难度的单脚跳,一只脚蜷着,用跳起的脚在蜷着的脚下面踢,我不知道叫什么,总觉得有违人体结构,有点儿不可思议。
又是工间操,一片“哗啦哗啦”的声音。走过去,几个垫片、几许羽毛,全是塑料,叫毽球,不叫毽子。踢了两下,跟很多东西一样,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味儿。(易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