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牛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话剧团演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12岁进北京市花样游泳队,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届女子花样游泳团体冠军。15岁转入八一射击队,1990年获全国女子射击冠军。后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正式走上演艺道路。自1993年起,拍摄了多部影视作品,代表作有《闯关东》《空镜子》《水浒传》《和你在一起》《归国留学生》《玉观音》等。2002年获金鹰奖最佳女演员提名、飞天奖最佳女演员提名;2011年跟冯巩等人合作的相声剧《还钱》获得兔年春晚一等奖。
牛莉是春晚的常客,近年她参与的小品经常亮相春晚。小品表演中的牛莉一颦一笑幽默风趣;电视剧中的牛莉明眸善睐,雍容端方;长辈眼里的牛莉乖巧伶俐,孝顺懂事。这位做演员前曾获花样游泳和射击的“双料冠军”,最近又在热播栏目《中国喜剧星》中以导师身份亮相。不过,牛莉说,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既不是运动生涯时的成绩,也不是演艺事业中的辉煌,而是她拥有深明大义,疼她爱她的母亲。
走稳走好每一步
牛莉出生在北京,父亲是一位职业军人,母亲是全国老牌射击冠军,后任国家射击队的教练。出生在军营,听着军号声长大的牛莉,从小就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在空军蓝天幼儿园时,就因能歌善舞成为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还时不时在电视上露个脸儿。小时候的牛莉体质不太好,隔三岔五感冒发烧,母亲总得带她上医院。于是,母亲就将她送到一家业余体校去学习游泳,想通过锻炼提高她的体质,没想到牛莉一游就游到了北京市花样游泳队,并且爱上了这个专业。期间,她曾与小伙伴们一起夺得过全国第一届女子花样游泳团体冠军。
后来,母亲发现牛莉的视力特别好,就开始教她练习射击。只训练了几个月,牛莉就获得了北京市少年组女子小口径步枪射击第一名。于是,她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射击之路。
初中毕业后,牛莉进入广州军区射击队,那几年里,她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成为射击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作为家里独生女儿的牛莉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她十分想家。那时,打电话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小牛莉想家的时候,就一个人蒙着被子哭。而远在北京的母亲也时刻牵挂着女儿,孩子还小,一个人独身在外,说实话母亲真的放心不下。那年中秋节,牛莉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哽咽着对母亲说:“妈妈,我想回北京,和你们在一起。”母亲考虑再三后,尊重了牛莉的选择。
后来,她调入北京军区射击队。可让牛莉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到北京军区没多久,射击队就宣布解散了,这无异于给了牛莉当头一棒。那段时间,牛莉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一向乐观活泼的她,整天足不出户,待在家里发呆,饭吃不好,觉睡不香,人也一下子瘦了很多。母亲看在眼里很心痛,就劝说牛莉:“孩子,天无绝人之路,小时候你不是喜欢文艺表演吗?电影学院在招生,我陪你去看看吧!”
那一年考电影学院的人特别多,母亲陪着牛莉去时,看着人山人海的报考大军,牛莉的心凉了半截,连参加考试的勇气都没有了,她拉着母亲的手说:“妈,我们回家吧。”母亲想了想对她说:“只要你不放弃就会有希望,如果你连考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你肯定就没有一点儿希望。”
在母亲的鼓励下,牛莉硬着头皮报了名。没想到,初试、复试都顺利过关。第三试的时候,牛莉去看榜,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在所有的考试全部进行完了以后,一天,一位老师打电话问牛莉怎么不去考试,牛莉才知道自己粗心失去了一次机会,原来三试上有她的名字,只是字迹有些潦草,她没看出来。
不久,解放军艺术学院招生,在母亲的支持下,牛莉刻苦复习功课,颇有表演天赋的她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的一名学生。这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稳、走好每一步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上军艺时,牛莉就开始拍戏,几年下来,她拍了十多部戏,但一直反响平平。牛莉为此感到很苦闷,母亲知道女儿的心思后,对她说:“孩子,要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踏踏实实地拍戏,早晚会取得成功的。”同时,她鼓励女儿沉下心来多读书,“没有文化底蕴的演员,是没有多大前途的。”
在母亲的开导下,牛莉烦躁不安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不拍戏的日子,她就待在家里认真读书,琢磨演技。
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让运动员出身的牛莉接受了系统的艺术熏染。临毕业之前,她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决战》剧组相中,演了一位国民党的女特务,尽管是个不太起眼的小角色,但牛莉演得有板有眼,深得导演赏识。随后,她又在《弹道无痕》等军旅影视作品中频频亮相。苍天不负有心人。牛莉在拍摄了50多部影视剧后,终于凭借在电视剧《绝色双娇》和《空镜子》中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
成了明星,牛莉依然保持着质朴、善良的本色,她的生活也没有多大变化。在喧嚣的演艺圈里沉浮多年,她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她的用心良苦。
儿行千里母担忧。为了不让母亲为自己担心,牛莉即使再苦再难,也一个人默默承受,从不诉苦。有一年,牛莉在深圳拍戏时,左腿不幸摔成骨折,她痛得整夜睡不着觉。这时,母亲打电话来问她近况,牛莉强忍着泪水说:“妈,我很好,请你和爸爸放心。”
在那部戏杀青后,腿还尚未完全康复的牛莉回到北京,母亲发现她走路有些不正常,问她时,她才把实情告诉了母亲。
运动生涯练就了忍耐力
从12岁开始的运动生涯,练就了牛莉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不轻言放弃的劲头。牛莉说:“运动员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业,对我后来的演员生涯有很大影响,比如忍耐力,我进入演艺行业后,做了很长时间场记,跑龙套,也没灰心,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牛莉说自己懂得生活是因为她有一个好母亲。在北京拍戏的时候,母亲常常会在家做好饭菜,用保温盒装好给牛莉送去,牛莉也常常会让剧组的同事一同分享,剧组的人都说好吃,可是牛莉觉得母亲大老远坐公交车送过来太辛苦了,母亲说:“光吃盒饭,哪有营养?”依然乐此不疲地坚持着。牛莉在外地拍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的母亲总是怕女儿担心,电话中永远会告诉女儿:“我们挺好的,你不用操心,好好拍戏。”
母亲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常回家看看》,而牛莉总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首饱含亲情的歌。在外面拍戏时,她无论忙到多晚,都要打电话回家,向父母报平安。每次从外地回家,她都不忘给父母带大包小包的礼物。她给父母亲专门开辟了养花的空间,回到家时,系上围裙给母亲打扫卫生刷碗筷,给父母亲捶背按摩,每当和父母在一块的时候,她说自己是最幸福的。
牛莉经常安排父母去旅游,当他们回来后,她会用心倾听他们讲述一路的所见所闻和异国风情。母亲的身体不好,牛莉都会让母亲定期去做健康检查。牛莉说,自己要做他们贴心的小棉袄,让他们感觉到舒心。
牛莉说:“母亲就是我事业的领路人。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了,我也希望能够对女儿有所引导,适时、适当地给她一些建议和意见,但最后还是让她自己做选择。我只希望女儿能够像我一样,在一个健康轻松的环境里,快快乐乐地成长。”
(本报记者张萌根据《牛莉:我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等整理)